親子共讀 好處多多
根據台灣健康不平等報告指出,1歲以前的神經發展,是孩童認知能力的基礎,如果兒童的早期認知發展落後,日後的教育階段也可能進一步落後,並漸漸造成健康程度及社會階層的落差。
「親子共讀」被視為可促進兒童語文能力發展的一項重要家庭活動。1989年,美國兒科醫師學會推動「閱讀為醫囑,童書為處方(Reach and Read,簡稱ROR)」計畫。鼓勵兒科醫師在每次的健兒門診中,提供父母適合不同階段幼兒閱讀的童書,提倡親子共讀。
1992年英國圖書信託基金 (Book Trust)發起的Bookstart運動,透過免費贈書給育有嬰幼兒的家庭,提倡鼓吹嬰幼兒即早接觸書籍,擁有快樂溫馨的早期閱讀經驗。
ROR結合醫療照護以及兒童早期閱讀,參與計畫的醫生護士需要接受訓練,並在每一次健兒門診,由醫師告訴家長親子共讀的重要,同時給予一本適合幼童發展的童書,兒候診間也有志工示範親子共讀。
林口長庚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徐仁甫說,家長對醫生的信賴,是推動親子共讀最好的利器,尤其小孩會定期回診評估生長發育,或是打預防針,更是衛教親子共讀的好時機。
他指出,閱讀對孩子好處是直接且長期,對於孩子腦部發展是快速成長,尤其是在良好的讀書習慣、經驗,可幫助孩子未來的語言能力、寫作技巧、社交能力,以及情緒控制。
孩子需要父母 不是3C
日本曾經進行一項「共讀與幼兒前額葉腦部活動性」的研究。研究對象是15對親子,幼童年齡只有18到30個月之間平均年齡23個月大,分成A、B組情境。A組是媽媽跟小孩一起看看圖畫書,B組則是親子一起看電子書,同時讓幼童戴上近紅外光腦光譜儀(NIRS)的帽子,來紀錄幼童前額葉腦部的活動性。
結果發現,親子一起看圖畫書時,幼童左右兩側前額葉NIRS測量到的活動性比看電子書的高出許多,行為觀察的結果也是一起看圖畫書時,親子互動間語言和肢體語言的質與量都比看電子書還要多。
日本學者認為,母親陪伴孩童共讀圖畫書的互動方式,可以刺激孩童前額葉的活動性,進而促進孩童認知、學習以及語言能力的發展,這種刺激腦部活動性的方式是看電子書無法比擬的。
這個研究還有一個重要的發現——透過腦部造影說明一個事實,與大人的豐富互動才是促進幼童腦部發展的重要元素。
徐任甫說,曾收治一名2歲還不會說話,細問之下,才知孩童的家長每天給他看巧虎,巧虎確實可以教導孩子生活起居,但是從早到晚看巧虎,對孩子並不是幫助,而是傷害。看電視對家長而言是最輕鬆的,小孩子不會吵,但孩子已經缺乏跟人之間的互動。
他表示,早期親子共讀好處包含促進嬰幼兒的語言發展、閱讀能力和學習能力,更重要的是親子互動。
徐仁甫說,嬰幼兒處於貧乏的閱讀環境、文化刺激之中,學齡前家長語言互動少,認知功能能力較差,學齡期閱讀差、成績差、成就感低,青少年時衍生出許多問題,甚至出現反社會行為。
他指出,3歲前若經歷6、7種危險因子,如疏忽、家暴、單親、照顧者有精神問題等、低收入戶,有9成的機率成為遲緩兒等健康危害,甚至長大後發生心血管疾病是一般人的3倍。文化、閱讀,對於經濟、認知都很重要。
哈佛大學研究發現,花一元投資在早期介入,可回收4到9元,從小教育閱讀重要性,孩子長大後經濟能力較好,且對於社會有好處,減少犯罪率、特殊教育、補助等。
徐仁甫表示,ROR實質效益,將唸故事書給嬰幼兒聽當作醫囑,將好的童書作為處方,孩童閱讀能力提高,照顧者經常唸故事書給孩子聽,提高照顧者的閱讀能力,增強親子教養能力,強化家庭教育功能,也能提高嬰幼兒語言能力跟認知發展,提高孩童入學後的閱讀分數跟學習成就感。
他強調,ROR不需要龐大經費,容易成功,重點是父母要參與、信賴推廣者、家長對兒童的期望、廣泛的群族、孩子給予正向回饋。
和平婦幼院區 推親子共讀至產前媽媽
北市聯醫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陳佩琪建議家長,每天花3到5分鐘的時間,為你的小寶寶說故事,這樣你的小寶寶變得更聰明,一本簡單的童書,報章雜誌上的圖卡,就是最好的媒介物。
她表示,兒科醫師的職責不僅僅只是預防注射或治療疾病,也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由醫師向孩子的主要照顧者,衛教親子共讀,讓親子共讀變成醫師的醫囑,有助於改變家長對於閱讀的態度,並從親子共讀過程中獲得樂趣與學習養育的觀念。
自即日起,於和平婦幼(婦幼)院區生產的媽媽,將得到「閱讀禮袋」,內含「童書及共讀指引手冊」各一本,讓閱讀習慣能從小扎根,在親子共讀的時間,建立緊密的親子關係,共享幸福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