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漂垃圾塑膠最多 學者籲立法減塑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18日指出,東沙島海漂垃圾以來自中國與越南為最大宗。(記者陳柏州/攝影)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18日指出,東沙島海漂垃圾以來自中國與越南為最大宗。(記者陳柏州/攝影)

【記者徐翠玲/台北報導】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18日表示,海漂塑膠垃圾可能經過100年才會裂解為小片,很多海洋生物都誤食下肚,塑膠袋已成全球最重要公害,呼籲垃圾來源國制定相關法律,每個人也從生活上減塑。

每年有800多萬噸塑膠垃圾被丟進海洋,形成海洋垃圾濃湯。據估計,海中塑膠垃圾總重量,恐在2050年超過海中魚類總重量。

鄭明修及其領導的研究團隊,5年間在東沙島南北岸各選一個地點調查與模擬垃圾在海中漂流軌跡。結果顯示,東沙島海灘上的測站內(50公尺長),海漂垃圾量年平均重236公斤、年件數高達5,174件。以保麗龍、發泡塑膠為最大宗,鄭明修說,「現在世界上最擔心則是塑膠垃圾。」

從國際編碼系統追溯塑膠瓶垃圾來源國,海漂垃圾以中國與越南為最大宗,占每個月垃圾量47.5%~63.7%,其次為台灣、日本與韓國。鄭明修表示,近2年中國對東沙島海域垃圾貢獻最大,每個月達66~80%;越南是夏季主要來源國,8月貢獻29.2%,甚至超過中國(24.3%)。

而海洋物理模擬結果顯示,季風與洋流是影響南中國海海漂塑膠垃圾的主因,經過反向模擬推估,垃圾8天~496天才到達陸地,累積最多是冬天11~次年2月。不過,0.5%~36.2%垃圾在海中循環打轉,形成海漂垃圾濃湯。

去年10月30日,鄭明修到馬來西亞度假勝地潛水,發現兩隻綠蠵龜在海中,一隻趴在岩石上不動,尾巴被螺旋槳削掉,肛門露出塑膠袋,試著把牠拉出來後,綠蠵龜很愉快的游走。

台灣這幾年包括澎湖、東沙島,塑膠寶特瓶的量減很多,漁業署、漁政單位也鼓勵漁民回收漁網、漁具廢棄物。現在東南亞國家很嚴重,因為他們生活剛起飛,塑膠袋越來越多,來源國是全世界而不是只有台灣。

鄭明修團隊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期刊《環境研究期刊》(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成為第一篇展現於國際期刊的台灣海漂垃圾研究成果。

延伸閱讀
飲料店投訴多 外送強迫買袋子
2018年01月08日 | 6年前
北市7行業 明年起禁供免費塑膠袋
2017年12月21日 | 6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