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外是情 台灣畫家呂國正的荷比法旅畫記

根特街景,旅人們緩步走在教堂與鐘塔林立的街道,彷彿置身中古歐洲童話。(呂國正提供)
根特街景,旅人們緩步走在教堂與鐘塔林立的街道,彷彿置身中古歐洲童話。(呂國正提供)

【記者廖儷芬/台灣報導】

第一次,有位女學生走過來,輕輕拍了一下他的肩膀,微笑著說:「你畫得真好。」

畫家呂國正一時沒反應過來,呆呆地回了一個靦腆的笑容:「謝謝……」

畫筆下的風景,總比語言誠實。這一次,他帶著家人到荷比法旅行,沿路畫下所見、所想、所感,也讓畫作成為最貼近心靈的旅記。

根特街景。根特街景。(呂國正提供)
這幅水彩畫刻畫一位身著藍色舞裙的女子,姿態張揚、眼神堅定,象徵2025年巴黎藝術的自由與奔放。這幅水彩畫刻畫一位身著藍色舞裙的女子,姿態張揚、眼神堅定,象徵2025年巴黎藝術的自由與奔放。(呂國正提供)
梵谷筆下的教堂,如今成畫中畫。梵谷筆下的教堂,如今成畫中畫。(呂國正提供)

初見根特 一筆便難忘

「初見即懷念」,他說。比利時根特的聖米歇爾橋讓他想起二十年前的布拉格查理士橋。

畫中的背影是一位騎著腳踏車的女子,背景是根特舊城區的教堂群。早晨光影撒落橋面,城市像在耳語,畫家靜靜聽著,然後以色彩記下這一刻。

另一幅根特的水彩,則用更寬闊的構圖描繪這座中世紀城市的古典建築、廣場與旅人,繁複卻不雜亂,彷彿告訴人們:這城市,有故事。

畫家用溫潤筆觸捕捉一刻寧靜,畫角落題上「GENT」,彷彿寫下這座城市的記憶起點。畫家用溫潤筆觸捕捉一刻寧靜,畫角落題上「GENT」,彷彿寫下這座城市的記憶起點。(呂國正提供)
這張照片成為畫作的靈感來源,畫家將光影、人物與建築轉化為色彩的交響。這張照片成為畫作的靈感來源,畫家將光影、人物與建築轉化為色彩的交響。(呂國正提供)

傳世之景 致敬經典

呂國正喜歡「出發前先畫一張」,畫下荷蘭台夫特的風景,他筆下的城門與鐘塔參考了維梅爾名畫《台夫特風景》。畫完後再走進實景,那一刻,是歷史與當下的重疊。

到了巴黎,他將自己的速寫與凱旋門、艾菲爾鐵塔實景合影,紫紅天空下的鐵塔、金光下的凱旋門,不再只是觀光地標,而是畫家旅途中片刻的凝視與感動。

他說:「每次出國,畫畫就變得比較印象派一點。」畫筆比鏡頭真實,感覺比線條更深刻。

致敬維梅爾的水彩臨摹。致敬維梅爾的水彩臨摹。(呂國正提供)
維梅爾《台夫特風景》的朝聖之旅。維梅爾《台夫特風景》的朝聖之旅。(呂國正提供)
畫作右側巧妙點出巴黎鐵塔的剪影,構成屬於畫家眼中的浪漫巴黎地標風景。畫作右側巧妙點出巴黎鐵塔的剪影,構成屬於畫家眼中的浪漫巴黎地標風景。(呂國正提供)
紫色天空下的鐵塔幻影。紫色天空下的鐵塔幻影。(呂國正提供)

追尋足跡 與畫同行

在奧賽美術館,他看見了梵谷《奧維的教堂》真跡,畫中教堂的藍屋頂與黃牆彷彿有生命。那一刻,他拿出幾天前在奧維現場畫的水彩速寫,與畫中畫合照。他微笑說:「這是此行最開心的時刻。」

這回來到法國北部的象鼻海岸 Étretat,是他多年夢想的場景。莫內與布丹曾在此留下無數畫作,而呂國正則選擇席地而坐,在鵝卵石海灘上畫下自己的版本。

風很大,畫紙一直被吹起,他便用畫具壓住,繼續一筆一筆地描繪。完成那幅水彩後,他開心地拍下照片,背景是實景的海崖,畫中畫則靜靜在手中。

他站在海邊的礫石灘上,身後是壯麗的象鼻崖。他寫下:「能來到這個景點,心情是激動的,彷彿跟百年前的印象派畫家同在……」

這幾幅畫,沒有過多語言,卻是旅行中最深的情感印記。

呂國正站在奧賽美術館中《奧維爾教堂》原作前合影,畫中教堂是梵谷晚年所繪的名作之一。呂國正站在奧賽美術館中《奧維爾教堂》原作前合影,畫中教堂是梵谷晚年所繪的名作之一。(呂國正提供)
這裡曾啟發莫內與布丹等印象派大師,如今也成了旅者筆下的風景詩篇。這裡曾啟發莫內與布丹等印象派大師,如今也成了旅者筆下的風景詩篇。(呂國正提供)
象鼻門懸崖聳立眼前,巨大的石灰岩沉默千年,見證自然與人文交會的片刻靜謐。象鼻門懸崖聳立眼前,巨大的石灰岩沉默千年,見證自然與人文交會的片刻靜謐。(呂國正提供)

畫的不是景 是心情與陪伴

呂國正的畫作中,有自然、有建築、有歷史,但更深的是心情與陪伴。

「說了再見,才發現再也見不到。」他引用周杰倫的歌詞,在畫作旁留下這句話。他明白,旅行就是這樣,不斷地遇見與告別,不斷地記錄與思念。

畫家與家人一同走過這些風景,也留下了難得的身影與記憶。他說,畫畫不只是藝術,更是一種說故事的方式。而他,用畫筆寫下的,是一段有情、有景、有溫度的旅程。

奧維小鎮市政廳是梵谷於生命最後一個月的畫作。奧維小鎮市政廳是梵谷於生命最後一個月的畫作。(呂國正提供)
呂國正說,畫畫不只是藝術,更是一種說故事的方式。呂國正說,畫畫不只是藝術,更是一種說故事的方式。(呂國正提供)
水彩畫中聖米歇爾山漂浮於紫色雲海與湛藍海洋之上。水彩畫中聖米歇爾山漂浮於紫色雲海與湛藍海洋之上。(呂國正提供)
法國諾曼第城市翁弗勒(Honfleur)著名的「聖凱瑟琳教堂」(Église Sainte-Catherine)正面入口,是全法國最大的木造教堂。法國諾曼第城市翁弗勒(Honfleur)著名的「聖凱瑟琳教堂」(Église Sainte-Catherine)正面入口,是全法國最大的木造教堂。(呂國正提供)

延伸閱讀
外交部邀法媒訪台 盼提升對台認知
2025年07月03日 | 23天前
巴黎羅浮宮 在時光裡凝視永恆
2025年06月26日 | 1個月前
里昂日記 在聖母山與老城的光影之間
2025年06月25日 | 1個月前
荷蘭建議別讓兒童接觸社媒
2025年06月18日 | 1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