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外是情 台灣畫家呂國正的荷比法旅畫記

第一次,有位女學生走過來,輕輕拍了一下他的肩膀,微笑著說:「你畫得真好。」
畫家呂國正一時沒反應過來,呆呆地回了一個靦腆的笑容:「謝謝……」
畫筆下的風景,總比語言誠實。這一次,他帶著家人到荷比法旅行,沿路畫下所見、所想、所感,也讓畫作成為最貼近心靈的旅記。
初見根特 一筆便難忘
「初見即懷念」,他說。比利時根特的聖米歇爾橋讓他想起二十年前的布拉格查理士橋。
畫中的背影是一位騎著腳踏車的女子,背景是根特舊城區的教堂群。早晨光影撒落橋面,城市像在耳語,畫家靜靜聽著,然後以色彩記下這一刻。
另一幅根特的水彩,則用更寬闊的構圖描繪這座中世紀城市的古典建築、廣場與旅人,繁複卻不雜亂,彷彿告訴人們:這城市,有故事。
傳世之景 致敬經典
呂國正喜歡「出發前先畫一張」,畫下荷蘭台夫特的風景,他筆下的城門與鐘塔參考了維梅爾名畫《台夫特風景》。畫完後再走進實景,那一刻,是歷史與當下的重疊。
到了巴黎,他將自己的速寫與凱旋門、艾菲爾鐵塔實景合影,紫紅天空下的鐵塔、金光下的凱旋門,不再只是觀光地標,而是畫家旅途中片刻的凝視與感動。
他說:「每次出國,畫畫就變得比較印象派一點。」畫筆比鏡頭真實,感覺比線條更深刻。
追尋足跡 與畫同行
在奧賽美術館,他看見了梵谷《奧維的教堂》真跡,畫中教堂的藍屋頂與黃牆彷彿有生命。那一刻,他拿出幾天前在奧維現場畫的水彩速寫,與畫中畫合照。他微笑說:「這是此行最開心的時刻。」
這回來到法國北部的象鼻海岸 Étretat,是他多年夢想的場景。莫內與布丹曾在此留下無數畫作,而呂國正則選擇席地而坐,在鵝卵石海灘上畫下自己的版本。
風很大,畫紙一直被吹起,他便用畫具壓住,繼續一筆一筆地描繪。完成那幅水彩後,他開心地拍下照片,背景是實景的海崖,畫中畫則靜靜在手中。
他站在海邊的礫石灘上,身後是壯麗的象鼻崖。他寫下:「能來到這個景點,心情是激動的,彷彿跟百年前的印象派畫家同在……」
這幾幅畫,沒有過多語言,卻是旅行中最深的情感印記。
畫的不是景 是心情與陪伴
呂國正的畫作中,有自然、有建築、有歷史,但更深的是心情與陪伴。
「說了再見,才發現再也見不到。」他引用周杰倫的歌詞,在畫作旁留下這句話。他明白,旅行就是這樣,不斷地遇見與告別,不斷地記錄與思念。
畫家與家人一同走過這些風景,也留下了難得的身影與記憶。他說,畫畫不只是藝術,更是一種說故事的方式。而他,用畫筆寫下的,是一段有情、有景、有溫度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