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壞性情緒失調 影響成年社交工作
患有注意力不足症的孩童,若未經正確治療,可能合併有破壞性情緒失調(DMDD)。1名17歲的高二學生每週莫名大發脾氣至少3次,每次都摔東西、罵髒話、對家人暴力相向,連叫他去洗澡也都因為不從而煩躁不安。經門診評估、會談發現,這名學生3年來長期因情緒障礙而無法與同儕相處,加上過動被同學嘲笑、孤立、成績差,因此討厭上學。在問題未獲解決下,導致他日益暴躁、無法控制地亂發脾氣、疏離人群、網路遊戲成癮。
台灣專注力研究學會理事長臧汝芬表示,臨床上像這樣的病人不算少見,注意力不足與情緒障礙問題都需要透過觀察,並且愈早發現、介入正確的藥物與行為治療才有較好效果。恰當的時間點約在7歲時診斷,並由專業的兒童心智科醫師諮詢後,提供適當且建議的行為治療模式來「塑形」。
臧汝芬舉例,如果要解一個數學題,孩子因為不會作答而急著找答案,擔心考試被扣分,這種屬於「想要找到解決模式的擔心」,家長可以視為一時的焦慮;但若孩子開始怪東怪西,認為不會解題都是老師出的太難、上課根本沒教,情緒開始難以安撫,這類「對於遇到問題沒有尋找正確解決方法」的孩子就要格外小心,很有可能有「怒點太低」。
臧汝芬提醒,情緒的養成,除了先天個別差異外,更大的因素在於家庭環境。若家長以過度寵溺與高壓教導的模式,將使孩子在成長學習時期失去正確的行為觀念與道德判斷,未來也將嚴重影響求職與步入社會後的社交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