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藥署分子生物技術 快速辨別植物
 
                姑婆芋、芋頭長得太像了,每年都有民眾吃到有毒的姑婆芋。衛福部食藥署發展利用分子生物技術的檢測方法,快速鑑別及確認民眾誤食植物的物種,在短時間內鑑定出食品中毒元凶,協助中毒者接受正確有效的治療。
近5年國內因摘野菜中毒,最常見的是綠褶菇,其次為姑婆芋、曼陀羅,衛福部食藥署研究檢驗組代理科長崔秀煒表示,曾有名男子點了酸湯火鍋,吃後出現嘴腫、嘴麻、嘔吐、喉嚨痛等症狀。衛生單位前往稽查,發現有一塊疑似姑婆芋的食材,送交食藥署檢驗後,經過分子生物技術,也就是基因片段檢測,鑑別出該食材為有毒的姑婆芋。
食藥署將國內發生中毒事件的有毒植物,將其DNA片段列冊管理,綠褶菇、姑婆芋、曼陀羅仍是最常見的,若是最簡單的判別,辨認結果即可在半天內出爐,若是像酸湯火鍋這麼複雜的狀態,恐需要2天時間才有結果。
食藥署呼籲民眾避免自行採摘食用來路不明的植物,以免因逞一時口腹之慾,造成身體健康上無法挽回的傷害。
| 姑婆芋、芋頭比較 | ||
| 姑婆芋 | 芋頭 | |
| 葉面 | 葉面光滑,水珠無法凝結 | 水滴在葉面上會形成一顆顆小水珠 | 
| 葉柄 | 與葉面相接處無紫紅色,且與葉子的缺口距離較近 | 與葉面相接處呈深紫色,且與葉子的缺口距離較遠 | 
| 誤食後症狀 | 喉嚨痛、口腔麻木,部分患者則伴隨著流口水、口齒不清、吞嚥困難、腹痛 | 無 | 
| 資料來源:食藥署 記者施芝吟製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