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城市化語言標準化 北京獨特方言漸消失
對於未受過訓練的耳朵,北京方言聽起來就像是一個人嘴裡含著玻璃珠在說話。它豐富多彩的詞彙和獨特的發音激發了傳統的表演藝術——快板。
但是北京方言在消失。它是語言標準化、城市發展和移民的犧牲品。在2013年,中國首都的官員和學者開始了一個研究項目,記錄剩餘的、說北京方言的人。這份研究成果在年底之前將在網路發布。
「現在你在街頭幾乎從來聽不到老北京方言。」68歲的高國森告訴《紐約時報》。他被北京市政府確定為擁有「純北京腔」,「我甚至跟我的家人都不再說它(方言)了。」
北京方言最顯著的特徵是,習慣在音節末加「兒」 音,再加上頻繁的吞掉輔音,讓北京話有一種強烈的詼諧感。比如,「不知道」變成了「波額到」,「老師」變成了「老兒」。
在30年代,民國政府開始定義和倡導普通話,它是以北京方言為基礎,但是不完全是北京方言。共產黨政府在50年代推出羅馬化系統,加強了中文的標準化發音。
這些措施提高了不同地區中國人之間的交流,但是也降低了方言的地位。北京聯合大學2010年的一份研究發現,49%的80後(指1980年後出生者)北京本地居民寧願說普通話,而不願意說北京方言;85%的北京移民傾向於讓他們的子女說普通話。
城市的重建也在稀釋方言當中扮演了一個角色。在20世紀50年代左右,許多北京居民聚居在紫禁城周圍的胡同裡。今天,曾經的3,700條胡同只剩下一小部分。居民散落在郊外的公寓大樓裡。北京城已經成為外來移民的磁石。根據最新中國人口普查,從2000年到2010年,每年平均有45萬人遷入北京,使得1/3的北京居民不是本地人。
根據聯合國數據,中國有近100種方言,其中許多瀕臨消亡。挽救方言的努力在上海、江蘇等地展開,中國教育部在建立資料庫,研究全中國的方言和文化習俗。
然而北京方言的潛在消亡尤其令人震驚,「作為中國古代和現代的首都,北京以及它的語言文化代表著我們整個民族的文明。」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張十方告訴《紐約時報》。「對於北京人自己而言,北京方言是一個重要的身分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