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論文造假猖狂 陸大學腐敗曝光
從大學生到研究生到博士生,從學生到教授到校長,甚至到中科院的院士,目前畢業生論文抄襲現象,在中國各大專院校已經是公開的祕密。
據《南方週末》10月4日報導,近日美國一家名為「剽竊監督」(Plagiarism Watch)的抄襲監測網站,挖出了一家被稱為「世界科學史上最大規模」的英文論文造假公司。
被舉報的是巴西雜誌《遺傳學和分子研究》(Genetics and Molecular Research,GMR)。該雜誌被舉報疑似為研究人員跨國批量生產、發表學術論文。研究者發現,2015年該雜誌發表的中國學者文章達到1,605篇,占總發表量的78.1%。
報導稱,其中至少11篇SCI論文,有著完全一模一樣的實驗圖表。這些論文的作者都來自中國,其中兩篇論文作者都是威海市文登中心醫院的醫生,其他分別來自不同的地區和機構。
「剽竊監督」網站分析認為,這些文章不可能有相互抄襲的可能,應該是第三方論文造假代寫公司製造出上述論文。
報導表示,作為世界最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獻檢索系統之一,簡稱為SCI的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引文資料庫,一直被視為最重要、國際公認進行科學統計與科學評價的工具。但如今,這一系統內的部分雜誌,正用收版面費的形式,為中國論文造假者大開方便之門。
報導介紹,他們共同的特點是:都屬於OA期刊,即由作者或機構付出不菲的版面費、讀者免費的出版模式。在2015年,中國為此支付了7,217萬美元(人民幣約4.7億元),而這些錢,大部分由科研經費和機構買單。
論文代寫者:這個是買賣
雖然論文代筆被認為是嚴重的學術不端行為,但是代筆公司並非全生活在暗處。在一家名為「肽度時界」的醫藥服務平台網站上,居然有公開招標代筆公司的服務。
2016年3月,有一個SCI論文代發的需求在該網公開招標,7家公司參與了競標。按照標書顯示,中標者需要在年底前,為發布者各代發一篇心血管方面的SCI論文和中文核心期刊論文。
據《南方週末》報導,南京德亨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出示一份合約顯示,一篇影響因子為1分左右的SCI論文,從合約簽訂到發表文章需要一年時間,價格是64,000元人民幣,如果急的話,半年完成的價格則是68,000元人民幣。
該公司負責論文從設計到投稿的全部工作,而客戶只須提供需求、作者的人數、名字。工作人員介紹,時間越急則價格越貴,另外影響因子越高,價格也更貴。
據報導,李傑(化名)是一名專業代寫者,在一家頗具規模的公司裡做論文撰寫組的負責人,專門負責設計題目、撰寫和發稿。李傑稱經過他所寫、有發表的SCI論文加起來,有100多篇了,但「這些文章的產權都不是我的,我只負責寫,這個是買賣」。
學閥讓中國大學更腐敗
FT中文網9月26日發表〈「學閥」現象加劇大學學術腐敗〉一文,列舉多個國外雜誌,涉及論文造假,大部分假論文來自中國。文章表示,與發表在國外雜誌上的論文相比,中國論文抄襲、造假現象更為惡劣。雖然中國學術界內外對期刊充斥著大量不合格、造假論文的現象早已怨聲載道,但卻不見絲毫改善,甚至比10年前更為惡劣。
所謂「學閥」,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定義,是指憑藉勢力把持教育界或學術界的人。
文章認為,正是得益於行政權力的市場化機制,學閥擁有比普通教授更高的收入。根據〈大學教師收入分配與激勵機制改革研究〉顯示,「擔任或兼任行政職務的教授其年工資收入比不擔任行政職務的教授高18%;擔任或兼任行政職務的副教授比不擔任行政職務的副教授高25%」,前者的年均課題收入也比後者高36%。「可以說,『學閥』的隱形收入和灰色收入甚至腐敗收益根本無法估量。每年國家撥付的項目經費存在大量貪汙現象,但卻罕見有人被查出來。」
除此之外,文章還認為學閥現象對大學正常學術秩序產生嚴重干擾,其表現在三個方面:結黨營私,阻礙學術自由,浪費學術資源。
在分析產生學閥的原因時,文章提出,「學術資源市場化也使得大學變得更為急功近利。」文章認為,學術資源單純地以量化指標作為評價和考核標準,這些量化指標往往過於單一,整個過程又缺少監督機制,這不僅使得大學對論文重量不重質,也讓學閥們有操縱評價和考核程序之機。
資源豐厚卻缺少監督制衡和懲罰措施,這些學閥非常容易成為學術不端行為的高發人群。
時事評論員橫河表示,「教育產業化」使大學學費昂貴,很多人可能要幾十年的工資,或者是全家人的努力才能勉強養一個大學生。那麼要在短時間掙回這筆錢,怎麼辦?那麼就「造假」。在一個完全沒有道德,不把這種事情當成一種丟人的事情的情況下,很多人就願意走這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