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入苦夏 傳統習俗蘊藏古老智慧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今年三伏天從7月17日開始入伏,到8月26日結束。三伏天雖然悶熱潮溼,容易引發各種夏季流行病,但同時也是進補養生的好時節。
按照中國古代的「干支紀日法」,每年夏至以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合起來稱為「三伏」。「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與五行搭配中屬金。金怕火,在數伏天氣中逐日消減,因此古人以庚日來計「伏」。
三伏天的由來
伏,會意字。從人,從犬。原本是指像狗那樣匍匐著,即俯伏、趴下。《廣雅》中:「伏,藏也。」伏字和天候聯繫在一起,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伏」也稱「長夏」,根據古代陰陽五行學說,一年五季春、夏、長夏(伏)、秋、冬,分別對應木、火、土、金、水,由秋到冬: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循環。但是由夏到秋則不然,火克金,所以金要「伏藏」——潛伏一段時間,「潛伏」就是「伏」的本義。
據文獻記載,伏天的說法起源於春秋時期的秦國,《史記‧秦紀六》中云:「秦德公二年(西元前676年)初伏。」唐代開元年間的學者張守節在其《史記正義》中曾做過考證:「六月三伏之節,起秦德公為之,故云初伏。伏者,隱伏避盛暑也……」大約到漢代,伏日與食俗才聯繫在一起。東漢衛宏所撰《漢舊儀》中的「漢魏伏日有酒食之會」,說的就是飲酒聚會。
在中國古代,「伏日」還曾被視為節日,如漢代的伏臘節,要舉行祭祀活動。所謂伏臘,即是古代兩種祭祀的名稱。「伏」指夏季伏日,「臘」指農曆十二月。《史記‧留侯世家》記載:「留侯死,並葬黃石,每上塚伏臘,祠黃石。」
漢代宮廷有伏日賜肉的宮俗。《漢書》中的〈東方朔傳〉就記載有這樣一則故事:說是有一年的三伏天,漢武帝賜肉與眾人。眾人到了,可奉詔主肉的官員卻遲遲不到。等了好久後,東方朔就拔出劍來,自己上前割了一塊肉,對大家說:「三伏天肉容易壞,大家快割了拿回去吧!」說完,自己捧著肉回家去了。主肉的官員得知後,便上奏了武帝。第二天早朝時,漢武帝問東方朔:「昨天賜肉,你為什麼不等奉詔主肉的官員到來,就擅自割肉回家呢?」東方朔脫下官帽,謝罪說:「臣罪該萬死。」武帝說:「那你就先說說自己的罪過吧。」東方朔拜了拜,站起來,說:「東方朔啊東方朔啊,你受賜不受詔,為何如此無禮?你拔劍去割肉,為何如此魯莽?你只割了一小塊,為何如此廉儉?你拿著肉回家獻給妻兒,為何又如此仁愛?」漢武帝聽了笑起來,說:「我要你批評自己,你卻表揚起來了!」隨後,又對他作了些賞賜,讓他回家交給妻子。
「頭伏餃子二伏麵,三伏烙餅卷雞蛋」
在中國北方,一直流傳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說法。伏日吃麵,這一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東晉史學家孫盛所撰的《魏氏春秋》上說,何晏在「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裡的「湯餅」就是熱湯麵。
夏天溫度高,出汗多,會損失不少蛋白質胺基酸,更損失大量的維生素B群和鉀、鈉等礦物質。和米飯相比,白麵粉中的蛋白質更高一些,維生素B群和多種礦物質也比白米飯約高出一倍,所以相比而言,吃麵更有利於補充營養。
在餃子、麵條、烙餅這三種麵食當中,以烙餅的烹調方式最好。因為烙餅不需要水煮,也不需要過水,各種可溶性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損失最小。餃子和麵條都需要水煮,其中的可溶性養分,如維生素B1、B2、葉酸、菸鹼酸、鉀、一部分鎂等會溶到麵湯當中,溶出的營養成分比受熱損失的營養成分數量更大。故而,老人們常常提醒兒孫們,吃餃子的時候,不要忘記把餃子湯喝掉。如果麵湯不太鹹的話,最好是 「原湯化原食」。這樣就能讓營養素都收進肚子裡,捎帶著還補充了水分。
冬病要夏治
老人說冬病夏治,為什麼說冬天的病要在夏天治療呢?冬病夏治,治療的最佳時間是「三伏天」。
冬為陰,夏為陽, 「三伏」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盛的季節,人體的陽氣也隨之達到頂峰,人在上一季積壓的寒氣和溼氣都「浮於表」,此時為恢復人體陽氣最佳時機,若以陽克寒,驅散患者體內的陰寒之氣,就可以將這些「邪氣」連根拔出,將冬病之邪消滅在蟄伏狀態,使陽氣充實、正氣旺盛、抵抗力增強。到冬天少發病或病情減輕,甚至不發病。
東漢史學家班固編撰的《漢書》中記載說:「田家作苦,歲時伏臘,烹羊炮羔,斗酒自勞。」臘月吃羊肉好理解,而伏天吃羊肉是否會太熱?江蘇徐州的「伏羊節」就是在伏天吃羊肉,這個傳統習俗裡蘊含著中國古老的智慧:伏天吃羊肉便是冬病夏治裡的「去寒毒」了。在三伏天裡,人體內存有積熱,在這個時候吃性熱的羊肉,伴以蔥、薑、蒜、花椒、辣油等熱性作料,能刺激人體大量排汗,不僅有助於排出體熱,還能將冬春之毒、溼氣祛除,所以民間還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說。
伏天宜多食酸甘
中醫認為「夏季暑溼,適宜清補」。夏天酷熱高溫,人們喜冷飲,喝水多,導致溼氣侵入人體,而外溼入內,使水溼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產生障礙。暑溼對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泄燥的功能,不宜多食。
夏季歸心,而心喜涼,宜食酸,應適當多吃一些山藥、薏米、鳳梨、西瓜等;炎熱的天氣還容易導致人火氣上升,表現為情緒煩躁、焦慮、易激動、失眠等。夏日去火的食物有綠豆、苦瓜、番茄等;同時,牛奶營養全,可以溫脾、補水、滋陰,也是夏季良品。
此外,夏天大量流汗會引起鹽分大量流失,使血液中形成胃酸所必需的氯離子儲備量減少,從而影響胃液中鹽酸的生成,不利於鐵和鈣的吸收,所以要及時補充水分和鹽。湯、茶水是個不錯的選擇。湯類含有大量的水分和鈉、鉀、鎂等有機鹽,而茶水可生津提神,減輕疲勞。不過,這些湯、茶要熱著喝才能起到解暑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