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經濟困境衝擊政權 中國人須面對

有學者在外媒刊文,分析中國經濟下行將導致社會動盪、政治清洗及衝擊中共政權三大政治後果。(Getty Images)
有學者在外媒刊文,分析中國經濟下行將導致社會動盪、政治清洗及衝擊中共政權三大政治後果。(Getty Images)

【記者唐文/綜合報導】

日前,有學者在外媒刊文,分析中國經濟下行將導致社會動盪、政治清洗及衝擊中共政權三大政治後果。時政評論人士分析,中國經濟、社會與政治危機交織,中國政經大變局已不可避免。

3月14日,BBC中文網發表前英國劍橋大學經濟學家張煒博士的評論文章〈中國經濟下行將導致的三種政治後果〉。文章稱,中國經濟增速下行成為一個難以扭轉的趨勢,突出表現在工業產能大量過剩、對外出口顯著下降、「殭屍企業」不斷增加、中小企業倒閉、資本外逃有增無減、失業人數快速增加等。

文章表示,今天出現的經濟困難有多重原因,既有世界市場變化對中國作為出口大國的負面影響,也有長期累積的結構性和制度性矛盾,更有政策制定者和經濟管理部門的錯誤。無論原因是什麼,中國人將不得不面對經濟困難所帶來的社會和政治影響。

在中國,這些影響是多層次的:第一個層次,由企業倒閉和大量失業所帶來的社會動盪;第二個層次,以危機應對為導火線的民眾和政府之間、地方和中央之間、中央領導集團內部的矛盾激化;第三個層次,所謂「北京共識」和「中國模式」的破產,從而引起對現行的政治經濟管理制度的全面質疑。

經濟下行引發社會動盪

文章分析,第一個層次的影響已經顯現;在「兩會」之前和期間發生黑龍江煤礦工人和廣東鋼鐵工人大規模示威,類似的示威在中國各地幾乎每天都在發生。中國貧富兩極分化十分強烈,社會安全保障系統也薄弱,經濟一旦下滑,以失業和待業人群為代表的低收入人群便首當其衝。

經濟困難激發高層政治衝突

第二個層次的影響則是逐漸顯現。在「兩會」上,多個地方政府要求中央政府更多地分擔結構調整和失業帶來的財政負擔,表明他們對中央權力過大、責任過小的不滿。中國的精英階層對中央宏觀管理屢屢失誤正在進行越來越公開的批評。

回顧中國過去近70年的高層政治鬥爭,不難發現一個規律:每一次大的經濟困難都會激發的高層政治衝突。這種衝突通常表現在對製造困難的責任追究,或最高領導人先發制人的政治清洗,以及對如何走出困境的政策分歧。

人們對中共制度的質疑

經濟下行的第三個層次的影響也許更為根本,是一種長遠的、帶戰略意義的影響。中國過去30多年的經濟成長的原因很多,其中包括: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參與國際分工的機會;中國的集權制度通過壓制人權、尤其是勞動者報酬形成的低人工成本;通過汙染環境和掠奪性資源開採將社會和其他成本向下一代公民轉移等。

中共政權卻將這種無法持續的競爭力解釋成制度優勢,在全球大肆宣傳「北京共識」和「中國模式」,但事實上這是一種對「政府干預經濟與權貴集團掠奪資源」的辯護。

更重要的是,由於過去超高速度的經濟增長對環境形成劇烈破壞,中國經濟拐點因此出現,引發人們對「北京共識」和「中國模式」的質疑,這對於中共來說是一個嚴重的政治挑戰。◇

延伸閱讀
調查:近4成陸男患「直男癌」
2016年03月11日 | 8年前
陸工賺很少 7億人不用課所得稅
2016年03月11日 | 8年前
中國的房價為什麼不跌?
2016年03月11日 | 8年前
深圳流感肆虐 兒童病床近爆滿
2016年03月10日 | 8年前
需求不振 陸PPI連4年負成長
2016年03月10日 | 8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