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字學不學?港熱議漢字內涵

有學者和家長認為,正體字和中國傳統文化息息相關,例如「愛要有心」的內涵,非簡體字能夠體現。(大紀元合成圖)
有學者和家長認為,正體字和中國傳統文化息息相關,例如「愛要有心」的內涵,非簡體字能夠體現。(大紀元合成圖)

【記者林怡/綜合報導】

香港教育局去年12月發表中文科諮詢文件,提及學生掌握繁體字(正體字)後應具備認讀簡化字能力,引起教育界、學界的批評。有小學生家長擔心,過早讓學生學習簡體字會造成混淆,甚至「捨難取易」,不再寫正體字。

香港教育局課程發展議會「更新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小一至中六)」的諮詢期15日結束,當中提及「學生在掌握繁體字後,亦應具備認讀簡化字的能力」引起爭議。學民思潮與「普教中學生關注組」和「港語學」等成員15日下午到教育局請願,要求港教育局停止要求學校於中國語文科教授簡體字;及抗議將「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去政治化同時改為「洗腦教育」,促請港教育局延長諮詢及回應學生訴求。

學民思潮發言人黃子悅要求香港當局解釋為何推出「識簡政策」,「雖然政府以往的文獻都是有提及簡體字,但今次是首次講明希望小學生和中學生都會在課程當中要學簡體字,我們認為小學生的語文能力仍處於基礎的情況下,如果要他們同時去學正體字和簡體字,只會令他們混淆那些字,亦都令他們語文的能力變差。」她促請當局在教學方面能保護香港傳統文化。

黃子悅15日出席港台節目時,擔憂「識簡政策」是教育局有政治意圖,在文化上進行所謂改革。

曾鈺成:草率推行引思想混亂

香港建制派元老、立法會主席曾鈺成15日也在報章專欄中談及此事,並提出很多質疑。他指,當大家仍對推行「普教中」(用普通話教中文)爭論不休時,此文件一出,教育局又被指要「強迫學生學簡體字」,點起了另一爭論導火線,認為當局要通過語文教學把香港中國化,提出強烈反對。

曾經當老師的曾鈺成也表示,假如要把「具備認讀簡化字的能力」作為一項教學目的寫進課程綱要,會造成教學上產生很多不易解決的問題,例如是否容許學生書寫時使用簡體字?如果不容許,怎向學生解釋有些字學識了不准用?如果容許,把「前後」寫成「前后」、「水準」寫成「水准」、「示範」寫成「示范」,是否都不算錯誤?

他質疑課程發展議會於起草諮詢文件時,有沒有考慮過這些問題,「如未經深思熟慮,輕率提出,只會引起思想混亂,正如事實已經證明了」。

小學家長:怕遺忘傳統文化

香港民眾林太太的兒子現就讀小學二年級,她表示,小朋友過早在學校正式學簡體字並不適當,「會非常混淆,中文字寫哪種才是正確?何時用正體,何時用簡體?」中文本身就有很多同音字,需要默書幫助記憶;如再加上支離破碎的簡體字,小朋友怎麼分得清?

同時,她認為人的習慣是「捨難取易」,「隨時『妹仔大過主人婆』,小朋友很容易將正體字和背後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慢慢遺忘。『親不見,愛無心』,這不單是文字問題,也是文化上的問題。」她不擔心兒子會因為不認識簡體字而影響閱讀和日後的競爭力,「將來在街上看到,也可猜到意思,不會影響理解。」

中國人也喜歡閱讀正體字

林太太本身在北京長大,十多歲來港定居和就學。她說,在北京讀書時,高中一位同學是清華大學教授子女,從小到大一直用正體字書寫,學校老師並沒有反對。她表示,中國人其實也會閱讀和使用正體字,「北京有很多店鋪名,尤其用毛筆書寫的,很多都用正體字。小時候學書法,都一定用正體字。」她認識的中國人閱讀正體字基本沒有問題,很多中國朋友也表示,來港看到正體字感覺舒服。

港教育局15日則是重申,絕無計畫提倡簡體字取代正體字。署理教育局局長楊潤雄說,在香港教育課程當中,有關中文的內容皆以正體字為主,強調目前沒有計畫強推簡體字。在被問及會否刪除諮詢文件中要求學生能認讀簡體字的內容,他說有關內容在2002年的課程大綱中已經存在,但有關要求並非課程中的必要部分。

人文科諮詢刪「公義」被指染紅

除了「更新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諮詢文件,人文科也正在進行諮詢,學民思潮關注人文科有一些偏頗的預設立場,有染紅之嫌。黃子悅說:「諮詢文件裡邊出現的『公義』、『法律』或者『自由』等等的字眼,只是出現過1至2次,甚至它很明目張膽地將一些『公義』這類字眼直接刪去。相反地就加了很多要『深化《基本法》教育』,或者不停要求小學生去理解一國兩制的基本理念等。」她直指該次諮詢是「變種國教」,要求政府延長諮詢,「清楚交待為什麼有一份那麼偏頗的諮詢文件。」

這是繼洗腦式「國民教育」之後,梁振英當局試圖在文化教育上赤化香港的又一個舉動。梁振英2012年一上台便即刻推行被喻為洗腦科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掀起一場轟動國際的反國教運動,逾十萬市民上街,最終迫使港府擱置課程指引。政界一直流傳「國民教育」是中共給梁振英的四大任務之一,是中共支持他當選特首的條件(其餘三大任務是「23條立法」、「政制發展」和「整頓香港電台」)。

學者:中共強推簡體字 姓氏也不分

香港教育學院文化歷史講座教授鄭吉雄表示,不明白教育局為何突然在此時推出學習簡體字的建議,因為簡體字在港存在已久,一般市民如果熟悉正體字,通常都看得懂簡體字,「對於閱讀者來說,其實簡體字都並不陌生的。所以我覺得似乎沒有必要特別要去教學生認簡體字。」他認為目前最迫切的反而是要學生多「認字」,因為電腦化的時代,很多學生已很少書寫,「寫字才能記得那些筆畫。」

鄭吉雄又說,秦朝時推行「書同文、車同軌」,但中共是第一次用國家行為,來推行簡化的中國字。他認為,正體字和中國文化的聯繫性較強,「因為普遍存在於中國古代的文書當中,所以我們看中國古代傳統的那些文書,那些書本全部都是用正體字來寫的。」

而正體字的多樣性能夠反映字本身的意義和深度,他以姓氏「蕭」為例,簡體以「肖」代替,「但是『蕭』和『肖』本來古代是兩個姓氏,現在將那個『蕭』簡化為『肖』,就混合了這兩個姓,這兩個姓的人,他就不知道原本是兩個姓。他就變了一個姓,你混合之後,你的姓氏都不見了,這不就很嚴重?」

有學者則稱,中國頂級學術期刊如《中華文史論叢》等刊物,皆是以正體字印刷。◇

延伸閱讀
大陸的「文革」會在香港上演嗎?
2016年02月15日 | 8年前
國際品牌中文名 起得恰當不容易
2015年09月17日 | 9年前
老外學中文 什麼地方最痛苦?
2015年09月19日 | 9年前
經典誦讀 中文教育新出路
2015年06月04日 | 9年前
馬英九:正體漢字應成世界遺產
2014年12月26日 | 10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