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專覽】台灣的住宅特徵

台北住宅一景。(網路圖片)
台北住宅一景。(網路圖片)

文/王健(台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室內設計組副教授)

有位荷蘭記者至台灣東區,看到一般住宅的第一個感覺,就是天花板太低,有壓迫感而感到非常不適。殊不知,台灣處於東亞地震帶上,建築時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亮點,就是防震構造不可缺,因此造成台灣天花板不適合拉高。

天花板加高,首先就會增加營造成本愈高,鋼筋吃得愈重,地基挖得愈深,售價上就隨著提高,消費者將不易負擔;因此,為將本求利,在不影響生活範圍的最低限度之下,大多採用三米左右高度為根據。

另外,有防震構造的梁,加上龐大的柱子,形成又粗又肥的梁柱結構,使室內被梁、柱啃嚙了相當的空間。如此再做天花板下來,當然形成了非常低的格局。再由於箸子體積龐大,在一個四方形的空間中,形成了缺角造型。一眼看去,整個窗簾距離拉大,於是造成窗簾掛在窗上的比例非常滑稽的情況。這挖大的窗口家窗簾,及粗大的梁、柱,低矮的天花板所形成的特異現象,成為台灣住宅的特徵之一。

第二個特徵,台灣建築物大部分採預售制,在規劃之初並不知道未來是誰來住,故設計師多以普通一般人的規格及需要來規劃,而未能配合個別的要求、型態、人口、成員、購買力及所需房間數。於是,每間房子被買下時,多少會有再更動的情形,造成再次施工。

第三個特徵,在台灣「模距」沒有國家標準,梁柱間距離也沒有定寸,有五米、五米半、六米跨距,任由設計規劃。因此買主搬入要買家具時,因為剩下空間沒有一定尺寸,就無法預先估計。台灣的家具分內、外銷,外銷英國、香港的採英吋計,德、日採公分制,故台灣家具廠機械調整以相對國尺寸為準,而有小大不同規格。由於做裝潢時有的部分不是自己製造,而是採用現有的東西使用,各類尺寸雜陳,這都有賴國家標準予以統一。

第四點特徵,在台灣室內裝潢多照中國人習慣布置。為因應台灣多颱風、多地震的天然災害,房子設計包梁、包柱,架構雷同,設計格式一樣,這些都可以從雜誌中看出來。外部看來,顯得笨重,不如歐美之輕巧、多樣,缺乏大刀闊斧的發揮。這些都是建築法規造成的。尤其是早期的建築物,以建蔽率為主導,形成一堆外表至內部結構幾乎雷同的房子。

這些,都是台灣目前存在有關格局及室內裝潢存在的特徵及問題。◇

延伸閱讀
羅馬萬神殿 神聖崇高之美
2015年12月02日 | 9年前
【王健專覽】W.G.P經營 反敗為勝
2015年11月17日 | 9年前
富邦統籌利晉工程24億元聯貸案
2015年10月05日 | 9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