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發展的痕跡

《巴黎不出售》。(尖端出版社提供)
《巴黎不出售》。(尖端出版社提供)

文/羅惠珍

1954年冬天,巴黎氣溫盤旋在攝氏零下15度,皮耶神父(l’Abbé Pierre)在電台廣播要求法國人伸出援手救助那些無家可歸的人,「巴黎每天有超過2千人流落街頭,今晚我們還缺5千條毯子,3百頂帳篷,請大家伸出援手⋯⋯」

皮耶神父的召喚,規模達數百萬戶的社會住宅不久後陸續開工,政府招標要興建「俗擱大碗」的高樓,大型集合住宅群(grand ensemble)於焉誕生。

早年從農村來的,從非洲來的外籍勞工都住在臨時搭建的棚戶區(簡陋民居)裡。1964年時,巴黎以北的區域約有7萬5千人住在如同貧民窟的棚戶區裡。有些地方政府先從這些棚戶區著手清理,蓋大型社會住宅群,再以低價格租給中低收入戶和棚戶區的居民們。

大型集合住宅群多為現代化的高樓建築,建於都市邊緣地帶,因為高樓林立破壞天際線,整齊一致的密集建築破壞都市美學景觀。

15年間,蓋了220萬戶的社會住宅。「俗擱大碗」的大型集合建築社區形成了與社會隔絕的「孤島」,把所有的中低收入家庭集中在孤島上,島上的人會產生某種扭曲的認同,與社會混合的原意背道而馳,製造新的社會問題。

1968年的法國住宅部長還提出了「城市生活權」的概念,要求各地方政府應致力於消除種種「社會分離」的現象。法國從1975年開始有了城市政策,除了公共設施等硬體建設外,居民的生活機能如學校、診所、托兒所、市集、圖書館、休閒空間、社會服務等,都須充足提供。

罵聲不斷,1976年,法國政府停止蓋這種大型的集合住宅群。1977年起,又繼續蓋花園小樓的社會住宅,人口密集的街區則為5、6層樓建築。由於城市建地有限,而且新建樓房多半為社會住宅,因此這個領域成了建築師們競技的舞台,最近幾年的新建築朝向有機生態概念,即使高樓建築也綠意盎然、親切可愛。

——摘編自《巴黎不出售》,尖端出版社提供◇

延伸閱讀
社會住宅抑房價 落實居住正義
2015年10月25日 | 9年前
稅基合理化 巢運籲調高公告地價
2015年09月11日 | 9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