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女王感慨 為何中餐館難獲米其林星級
當晚典禮除了舊金山當地餐飲界知名人士,也邀請舊金山中國城的傳奇人物——江孫芸(Cecilia Chiang)女士與會,96歲的她有「中餐女王」的稱號,也是當前唯一獲得詹姆士‧比貝爾德基金會(James Beard Foundation Award)終身成就獎的華人。
江孫芸認為,雖然米其林標準嚴格,但華人要改變的是對飲食的觀念,不要再以「吃飽」為標準。她說米其林講究整體的用餐品質,除了料理要好,環境、服務都要達到高水平才有機會獲獎。
江孫芸鼓勵華人廚師要有創作的精神,儘管西方廚師普遍有大學學歷,但是最主要他們不僅把廚師當作職業,他們融入更多的熱情與愛來料理,與很多中餐廚師用「混口飯吃」的心態來做菜有極大的不同。
同時她也很遺憾中國經歷文革時期,把許多傳統菜餚毀之殆盡,否則她認為做中國老(傳統)菜也可以闖出一片天,只可惜真懂得的人不多了。她非常期望更多華人廚師與餐館老闆一起合作在世界餐飲的舞台上,趕上法國菜、意大利菜、日本菜的水準。
美國名廚湯瑪斯‧凱勒(Thomas Keller)也來到晚會現場,他是自2007年米其林首次進入美國後的三星紀錄保持人。凱勒親自主持納帕(Napa)酒鄉的The French Laundry餐館,今年仍是星光依舊,打破網上傳聞「走下坡」的批評。
大廚凱勒接受採訪時給自己的成功下了一個註解:「今天你所得到的是因為你過去所做的,所以我們所想的是明天我們要做什麼。」同時他表示要遠遠超出熱情的強烈慾望才能做出最好的美食。
另外,今年的大贏家,新的三星成員——Manresa,其主廚大衛‧肯奇(David Kinch)看起來低調謙遜,上台步伐不疾不徐,記者猜想可能與其擅長的時蔬料理有些相關性吧!他把一般魚肉食材當作餐盤上的配角,與獨家農場合作,強調蔬菜美食,有別於以肉為主的美國飲食。
今年的另一顆新星,17歲開始做菜的華裔廚師于躍(Jackson Yu),來自北京,今年邁入入行以來的第18個年頭,25歲時他就開了第一家餐館,而Omakase是他的第5家店,才開張僅4個月,馬上獲得一星賞識。臉上堆滿的笑容,說明他的開心。
Omakase,代表日本廚藝的最高料理,他說這是沒有菜單的意思,每天來都是新的開始,不同的料理。他也說當初開店就是以米其林星級為目標,沒想到這麼快就得到肯定。
回憶當年在日本打工學習廚藝時,一天平均工作16個小時,一週96小時,從最低層做起,每天一早到魚市買魚、擔魚,再騎單車回餐館。儘管如此疲累,于躍說:「越辛苦的工作越能學到東西,還是希望有一天能再回日本學習」。
因為對食材的講究,他們全部從日本空運海鮮、甚至包括瓷盤餐具。他強調:「你只要對食材有一點點的懷疑,就不能給客人!」
有趣的是,他說日本的廚師對料理的講究近乎嚴刻,但是沒有笑容,相較美國缺乏一份熱情的服務,而且餐廳裡沒有音樂和聲音。而在美國,他用日本廚師的嚴格做菜,卻用很開心的心情服務客人,融合兩者的不同。他還說:「每一個捏製的壽司都要有心意,這樣才能做到最好」。秉持這樣的心意,于躍表示明年會朝兩顆星目標前進。
中國大陸、臺灣為何沒有米其林美食指南?
首先說明,目前華人世界米其林只有香港、澳門美食評鑑,就算是臺灣的「鼎泰豐」也只能算是香港店獲獎,因為米其林只評選單店,並非連鎖店。
大家對此都很好奇,為何中國、臺灣沒有?這有多方說法,總體來說,中餐的服務與用餐品質,還有餐廳的每個環節尚未達到西方水平。眾知中菜十分講究口味,但對其它用餐禮儀、擺盤、環境卻興致缺缺,所以往往越破舊的老店越好吃。而港澳地區畢竟受過西方文化的洗禮,又是觀光之都,自然對用餐更為講究。
第二個原因,米其林的評級傳自法國,對西方料理更為熟知,對中菜料理相對陌生,就連當初米其林進入日本、港澳評鑑時也受到當地的反彈。可想而知,如果要進入中餐的地盤上評鑑,米其林想必也是「頭很大吧」?!評分的標準、人選恐怕都得大幅改動。以記者個人之見,米其林進入中、臺不是會不會的問題,而是何時的問題。
港澳米其林美食指南 報你知
*2008年12月2日,米其林首次推出中英對照《米其林指南香港、澳門2009》,但受到香港傳媒及飲食界的質疑。
*龍景軒(港)、新同樂魚翅(港)、8餐廳(澳)是目前僅有的三家獲得米其林三星的中餐廳,而且都是粵菜系。
*為符合華人的大眾美食,米其林特別推出本地美食介紹(Simple Shop Serving Local Food)
數字說話:2016年舊金山美食評鑑
*74家米其林推薦超值餐廳(Bib Gourmand)。
*6家星級餐館集中在舊金山SoMa區(其中2家三星),各區中最密集。
*20家星級餐館屬於現代式料理(Comtemporary),各料理中最多。
*僅有1家法式餐館獲一顆星,知名的French Laundry其實不是法國菜,而被歸屬現代式料理。
米其林指南的由來
米其林是輪胎公司,怎麼會做起美食評鑑呢?
原來早在1900年其創辦人米其林兄弟認為,如果旅遊越興盛,輪胎的使用量才會大增,於是在當年的巴黎萬國博覽會上發行第一本免費《米其林指南》,但是到了1926年才開始收費,並以星級評價旅館,1931年進一步有三顆星的評價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