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日祭祀五帝 養生需少食辣多食酸
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涼風至:颳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於暑天中的熱風;白露降:早晨會有霧氣產生;寒蟬鳴: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
「早上立了秋,晚上涼颼颼」。今年是早上立秋,所以晚上會開始降溫。即使如此,還是要小心「秋老虎」的餘威。實際上立秋降溫最大的法寶是下雨,即所謂「一場秋雨一場寒」。
天子西郊迎秋
早在周代,逢立秋這天,天子親自率領三公九卿諸侯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蓐收等儀式。《後漢書.祭祀志》中記載:「立秋之日,迎秋於西郊,祭白帝蓐收,車旗服飾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並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薦宗廟之禮,名日軀劉。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
大意是:立秋那天,天子率百官到西郊迎接秋天的到來。拜祭秋神(蓐收為秋神,是白帝少昊的輔佐神,有說是白帝之子),旗幟和服飾皆為白色,唱《西皓》之歌、跳《育命》之舞。天子狩獵,殺牲畜來進行祭祀。
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祭祀五帝。《新唐書‧禮樂志》:「立秋立冬祀五帝於四郊。」
據《夢粱錄》中載,「立秋日,太史局委官吏於禁廷內,以梧桐樹植於殿下,俟交立秋時,太史官穿秉奏曰:『秋來。』其時梧葉應聲飛落一二片,以寓報秋意。」意思是說,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裡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表示秋天到了。
秋社 祭祀土地神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於漢代,後將秋社定在立秋後第五個戊日。此時收穫已畢,官府與民間皆於此日祭神答謝。
食瓜、赤豆防痢疾
從唐宋時起,就有在立秋日服秋水、食小赤豆的風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時要面朝西,這樣據說可以一秋不犯痢疾。《武林舊事》中記載:「立秋日,都人戴楸葉,飲秋水、赤小豆。」
清朝張燾在《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曾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帝京歲時紀勝》上說,立秋前一天,要陳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飲,到立秋日閤家飲之,「謂秋後無餘暑瘧痢之疾」。香薷飲是中醫的一個古方,由香薷、白扁豆和厚樸三味藥組成,具有消暑祛濕、預防痢疾的作用。
立夏栽茄 立秋吃茄
民諺中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的說法。可見,秋天吃茄子對身體大有益處,可去身體內的火氣。因此,秋天人們可吃些茄子以降火氣除秋燥。
立秋吃茄子的風俗,據說與常遇春有關。傳說明朝大將徐達與常遇春打下元大都北平府之後,為了犒勞士兵,又照顧到隊伍裡大量的回族人,常遇春找到了貼秋膘的替代品,即有肉感和肉味的茄子。於是,立秋吃茄子的民俗也就流傳了下來。
貼秋膘 補苦夏
每年立秋,按照老北京的習俗要吃肉食,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補回去,即「貼秋膘」。「貼秋膘」的肉食,主要是燉肉,通常吃醬肘子、醬牛肉、燒羊肉和燉雞鴨等。
南京吃西瓜啃秋
南京啃秋吃習慣的習俗據說源自明代。有一年,南京城裡許多人長了癩痢瘡, 廬州府崔相公之女曾經吃瓜使癩痢自癒的事情傳的很廣,因此大家也吃西瓜,結果瘌痢瘡果然好了。
因此人們就在立秋這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習俗。民國時期出版的《首都志》記載:「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謂之啃秋。」
山東吃「渣」
山東萊西地區流行立秋吃「渣」。「渣」是一種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並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秋天是胃腸道疾病的高發期,很多地區的民俗帶有治病和祈求一年健康的寓意。
東北吃餃子
東北立秋一般是吃餃子或者包子,習慣叫「搶秋膘」。我搶你碗裡的一個餃子,秋天就能體格健壯,補上夏天流掉的油水。東北立秋的民俗與北京、河北等地區類似,都是關注立秋進補,模式也與東北人豪爽的性格有關,用「搶」的方式補秋膘。
洗早澡 不生秋痱
老蘇州在立秋這一天,有早上洗溫水澡的傳統,有的時候,還會從院子裡的薄荷樹上剪下數片薄荷葉,放在泡澡水裡。老人家說,立秋早上洗澡,一個秋天就不會生痱子。
立秋養生以養收為原則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寫道:「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意思是順應四時養生要知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要想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就要順應它,遵循它。立秋是由熱轉涼的交接節氣,也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的時期,也是人體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因此秋季養生,凡精神情志、飲食起居皆以養收為原則。
1.精神調養:根據古人五行、五季節、五臟、五種情志相互對應的理論,中醫認為秋對應於肺,肺對應情志為悲,悲憂易傷肺。因此要儘量讓自己做到內心寧靜,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
2.起居調養:立秋之季應開始「早臥早起,與雞具興」。早臥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使肺氣得以舒展。
3.飲食調養:《素問‧髒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可見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儘量少吃蔥、薑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秋季燥氣易傷津液,故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
雖然立秋有貼秋膘之說,但初秋進補時應該選擇清補,而少食油膩之物。所以日常飲食應食用一些潤燥生津的食物,如梨、百合、蓮子、銀耳、大棗、藕、赤小豆、蜂蜜等。立秋之後濕度沒有夏季那麼高,空氣中的水分也在慢慢的消失,只有多補充身體內所需的水分,才能對抗燥氣給肺部帶來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