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古技法展風華 陳銘鴻列獅頭傳人
舞獅被視為祈福、趨吉避凶的儀式,獅頭在傳統民俗祭典中扮演重要角色,台灣各地獅頭不同,北部是「橄仔獅」、中部為「橄模獅」、南部則是「畚箕獅」。大甲區從事傳統獅頭製作超過40年的陳銘鴻,以脫胎技法製作獅頭,每座獅頭各具特色;2日經台中市府公告登錄為傳統藝術保存者,與新北市成為台灣僅存2位,被登錄為「獅頭製作」技藝保存者。
陳銘鴻製作獅頭技法特殊,先以土模塑形(捏成形),上面貼12層紙、2層布,再將土胎敲除、上色塗裝;後來為減輕重量以利舞獅,改為紙7層、布1層。獅頭外觀成形後,外裝必須再上色彩畫,傳統圖飾八卦是絕對必畫,另獅眼、獅嘴以毛線、彩布等裝飾濃眉、毛髮,色彩皆採鮮豔為主。
台灣獅陣發展背景與清代移民初期的生活緊密相關,當時盜匪搶掠及族群械鬥相當嚴重,為抵禦侵犯,鄉里多設有武館訓練子弟;早期農業社會休閒娛樂少,武館結合武術及獅陣,兼具強身及娛樂,在農村中廣為流行。文化局長王志誠表示,透過登錄傳統藝術,希望能活化技藝並延續風華,未來也將逐年推出傳習、紀錄、出版等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