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文化∣不慕榮利 甘於淡泊 ──淺談傳統隱士文化

文/智真

隱士是士之隱居不仕者,隱士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代表著中國古代一批讀書人的精神追求和心態,其形成及綿延有其深邃的意義,也常常成為一種世代歌詠的對象。

他們坦然看待貧富貴賤、榮辱窮達等許多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充實道德,修身、齊家、德化鄉里、傳播文化等,遵循道統的信念和正統儒家立德、立言的理念,普遍具有道德自律精神。因此常被人們視為道德楷模。

中國古代著名的隱士數不勝數,在三代之際,便有許由、巢父、卞隨、務光等人,他們大多都是「視富貴如浮雲」;同時,他們的道德、人品、學識,都有超人的成就。

功成不居 高風亮節

如漢代時的謀臣張良輔佐劉邦,漢朝建立後,張良功成不居,放棄世俗的功名利祿,辭丞相之職而追隨古仙人赤松子歸隱修道。後人頌揚其如相國神仙、功成身退、天人合應等。

三國時諸葛亮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前,避居靜地南陽草廬,靜觀天下大勢,已預知三分天下,寫下了「鳳翱翔於千仞兮,非梧不棲;士伏處於一方兮,非主不依。樂躬耕於隴畝兮,吾愛吾廬;聊寄傲於琴書兮,以待天時」,輔佐劉備後創立蜀國,從不居功自傲,一生淡泊勤儉。

他寫的《馬前課》更預測了世事和後來歷代朝代的變遷,人們無不稱其神機妙算,智慧超人。

不事王侯 高尚其事

如東漢嚴光在長安學習時遇到劉秀,兩人結成好友。劉秀起兵反王莽,嚴光積極擁護。

劉秀登基後為光武帝,嚴光乾脆易名改姓,隱身不見了。光武帝派人找到嚴光,將他請到洛陽,嚴光舊友大司徒侯霸等紛紛遣使奉書問候,嚴光回口信勸勉他們說臣子輔助君主要以仁義治國家,則天下悅服,切莫搞阿諛奉承。光武帝授嚴光為諫議大夫,嚴光辭謝不受,耕釣於桐廬富春山。

宋代范仲淹在〈嚴先生祠堂記〉中讚美嚴光曰:「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明代徐渭在〈嚴先生祠〉中寫道:「碧水映何深,高蹤那可尋。不知天子貴,自識故人心。山靄消春雪,江風灑暮林。如聞流水引,誰聽伯牙琴。」

淡薄名利 不事權貴

晉代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毅然辭去彭澤縣的縣令,歸隱田園。他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及〈歸去來辭〉等一首首恬靜自然的田園詩從茅廬飛出,讀來令人彷彿置身於其中。

陶淵明更被後人譽為「隱逸詩宗」。他的不隨波逐流、不趨炎附勢、不苟且以求富貴、不畏貧而甘利祿,淡泊明心、從容樂道等等,均為後世有操守的文人士子所心儀。

德化鄉里 安貧守志

古代許多隱士都為鄉里或來自四方的學子們教授經史百家、人倫事理,他們不領官俸,寧願清貧,言傳身教以立德。他們的住處也十分的簡陋,而他們的品德卻極其高貴。宋代林逋便是其中之一,年輕時就以教學出名,史稱其「性恬淡好古,弗趨榮利」。人們從其詩中可以感受其品格,如他在〈山園小梅〉中寫的「眾芳搖落獨暄妍」、「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將梅花的氣質神韻──高潔端莊之美和玉潔冰清的品格表述得淋漓盡致,寄託了作者高雅幽逸、超然物外的理想化人格。

洞察天下 順應天理

北宋邵雍被稱為道學隱士,著名理學家,一生潛心學問,也曾教書授徒,以治《易》、先天象數之學著稱。其詩文或直接闡述、或寓於深理,透露著他對宇宙人生的感悟,描述自己樂天知命的生活。他寫道:「 蓬蒿隱其居,藜藿品其餐。人雖不堪憂,己亦不改安。閱史悟興亡。探經得根源……」、「 胸中一點分明處,不負高天不負人。」他在〈清夜吟〉中寫道:「月到天心處,風來水面時,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大意是說,此時月亮正走到天空的中央,微風吹拂著水面,那種清涼明淨的意味,絕非常人所能體會。他在〈梅花詩〉中預言世間大事的發生和朝代的變遷,啟悟人們要具有高遠的智慧,才能順應萬變在紛紜世事中做出明智的抉擇。

正本清源 返本歸真

古之隱士尋道、訪道非常多,他們堅守最本真的自我,樂行天地之道,樂知天命之造化,與天地相應,以達知變、應變,寧靜怡然的安於所處之境。

隱士文化體現出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節操自守,避免同流合汙,珍視自我人格,這也成為過去正直知識分子的一種傳統。其實,品德高潔的人往往都是物慾淡泊而胸懷寬廣的人,無論隱居山林還是在喧囂的世間,心亂是因為身在塵世,心靜是因為身在道中。任何環境中,氣節不可變、志向不可變、信心不可變,方可在變幻莫測的人世間深諳時變、事變之理,把握時局,順應天理,遵從天道。◇

延伸閱讀
另眼看陶潛
2015年05月19日 | 9年前
張良拜師
2014年01月15日 | 10年前
陶淵明的淡泊境界
2013年04月26日 | 11年前
尋訪終南山隱士
2012年02月19日 | 12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