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淡泊境界
陶淵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力書寫固窮情懷的詩人。固窮是孔子陳蔡絕糧的典故。當年孔子帶著眾弟子奔走各國,到處乞求重用而不得,途中不幸於陳國遭遇斷糧的困厄。面對弟子子路的抱怨,孔子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意思是說, 君子免不了會有窮困的遭遇,但卻能安守於窮困,而不妄自菲薄。不像平庸無德的小人,一遇窮困的時候,就會忍耐不住而為非作歹。
毅然辭官 飽受飢餒
陶淵明40歲辭官後,火災、水災、蟲災流行,長期處於挨餓之境。〈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說:「夏日長抱飢,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願烏遷。」對陶淵明來說,有一段夏日非常難熬,因為總是處於飢餓之中。
陶淵明晚年飢餓更甚。其晚年詩作〈有會而作並序〉詩中說:「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長飢。」詩歌的末尾則以「固窮」自勉:「斯濫豈攸志,固窮夙所歸。餒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師。」僭越規矩實在不是自己的志向,固窮才是一向的心願。飢餓有什麼關係呢?有那麼多前賢守貧的例子足以作為效法的對象!
面對窮困 樂在其中
〈五柳先生傳〉被稱為陶淵明的自畫像,文中說:「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雖然居住的房屋只有四面空空的牆壁,連風、日都無法遮擋;穿的衣服是最粗糙的麻衣,還打滿了補丁;盛飯與舀水的器具常常都是空的,他卻能夠處之泰然、心境平和。
陶淵明在詩作中多次表明歸隱後心中的快樂,例如〈答龐參軍並序〉其一:「衡門之下,有琴有書。載彈載詠,爰得我娛。豈無他好,樂是幽居。」簡陋的房屋中,擺著琴和書籍,彈彈琴、看看書,是多麼開心的事情呀!「樂是幽居」這句話道出他樂於隱居的心跡。
陶淵明喜歡讀神話書籍《穆天子傳》、《山海經》,了解宇宙的奧妙,作有一整組〈讀山海經〉詩,快樂得不得了。陶淵明陷於窮困卻能樂在其中,隱居讀書悠然自得,可見他是儒家固窮的實踐者。
心性淡泊 境界彌高
俗話說:「物以類聚。」心地單純、善良的陶淵明,自然很喜歡與純樸的人士朝夕相伴。他移居南村只因為那裡有較多純樸的高人,可以天天與這些人相聚一塊。
陶淵明〈歸園田居〉五首其一:「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鄉居生活令他雀躍,雖然沒有奢華的物品,只有農田、樹木、炊煙這些自然景物相伴,他卻有融於自然的愜意感覺。由前兩句「雖是草屋,倒也寬敞」的意境,可以望見其心中充滿欣然自得之意。
羲農時代的三皇五帝時期,是人類社會最純樸的時候。陶淵明嚮往純樸的生活,曾感嘆羲農時代的純樸已不復見,這可從其詩作〈飲酒〉:「羲農去我久,舉世少復真」窺見其心境。當時少見擁有那樣純真與清明的人,而其詩句「養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也表明他藉此修養自己,以達到保真境界的心志。
--轉載自《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