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戶知天下 「千古奇才」諸葛亮

隆中對。(Fotolia)
隆中對。(Fotolia)

文/鄭孝祺

漢末亂世,群雄輩出,諸葛亮集忠、孝、義、謀於一身,可以說是公認的智慧和謀略的化身。自青年時代起,諸葛亮即胸懷經天緯地之才,腹裝安邦定國之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具備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雄才大略。

諸葛亮(西元181~234年),字孔明,號臥龍先生,琅邪郡陽都人,曾隱居在南陽。劉備三顧茅廬時,他提出三分天下的「隆中對」,隨後出山助劉備占取荊、益兩州,最終促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劉備死後託孤,諸葛亮主管一切政務,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在三國這個波瀾壯闊的歷史時期,諸葛亮留下了很多具足智慧和謀略的故事,隆中對、連珠弩、木牛流馬以及八陣圖都是極其神奇的,雖流傳千年,依然令現代人回味探索不斷。 

未出山即知三分天下

當時,隱士司馬徽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劉備便三顧茅廬,請諸葛亮輔佐其成大業。諸葛亮便給劉備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說明應當採取的對策。這就是傳頌千古的「隆中對」。

諸葛亮分析了曹操已擁有百萬大軍,挾天子以令諸侯,不能和他爭鋒較量。孫權可結盟,卻不能有任何圖謀;又詳述荊、益二州的君主懦弱,只有擁有此二州才可爭勝;更向劉備講述攻打中原的策略。

諸葛亮還命小童取出一幅地形圖,對劉備說:「這是西川五十四州的地圖。將軍欲成霸業,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後即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中原。」

隆中對策圖。(維基百科)隆中對策圖。(維基百科)

劉備連忙離席拱手說道:「先生的話,使我茅塞頓開,如同撥雲見日,但是荊州的劉表、益州的劉璋都是漢室宗親,我怎能忍心奪取他們的地盤呢?」

諸葛亮笑了笑說:「我半夜觀看天象,已知劉表不久就要去世;而劉璋並非建功立業之人,益州久後必定歸將軍所有。」

只這一番話,便使劉備從此展開了戰略大轉移,取荊州,定益州,聯孫權、拒曹操,從而形成了天下三分的鼎立之勢。

著名的〈隆中對〉即反映出諸葛亮超出常人的智慧,雖未出山,就已經知道世間的格局和將來的歷史走向,甚至連千里之外人物的性格習性特點都洞察自如、瞭如指掌,即老子講的「不出戶,知天下」。

木牛流馬

諸葛亮在與曹魏作戰時,需要從四川盆地向北邊的漢中等地運送大量軍糧,但要通過艱險的秦嶺,一般畜挽車根本不能通行,於是他設計了「木牛流馬」運輸軍糧以解決問題。

南北朝時裴松之(西元372~451年)給《諸葛亮傳》作注時,引用了《諸葛亮集》中有關「木牛流馬」的文字,說明「木牛」和「流馬」是兩件運輸工具。

記載中主要說的是木牛、流馬的外形構造,包括形狀和大小尺寸,精確到幾寸幾分。木牛和流馬並不是樣子像牛像馬,而是指它們的作用和牛馬一樣能馱運東西。木牛在結構上有些部件僅可比喻為牛的什麼。而流馬的「形制如象」,大約是由「靬長四,逕面四寸三分」而來,「靬」意為乾燥皮革,應是掛在流馬的前面。

木牛「特行者數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一頭載一歲糧。流馬有「方囊二枚」,「每枚受米二斛三斗」,大約是木牛載重量的四分之一。流馬與木牛載重量相差較大,但行進速度應快得多。

諸葛孔明像。(維基百科)諸葛孔明像。(維基百科)

諸葛連弩

《蜀記》曰:「木牛之奇,則非般模,神弩之功,一何微妙!」《魏氏春秋》曰:「損益連弩,謂之元戒,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

諸葛亮製作的一種連弩,稱作元戎弩,一次能發射十支箭,箭長只有八寸,火力很強,但是體積、重量偏大,單兵無法使用,主要用來防守城池和營塞。這使得一支裝備有諸葛弩的部隊提供了幾倍於普通弓箭部隊的強大火力支援,更加容易瓦解對方的陣形。同時發出多支弓箭的優勢使得命中的機率提高,對操作者也沒有太高的要求。

西晉鎮南將軍劉弘是中國史載「觀亮故宅」第一人。他曾親眼見過「損益連弩」。劉弘本身就是大將軍,熟知兵器。從戰國至晉,二矢或三矢齊發連弩已廣泛使用了幾百年,劉弘應為司空見慣。而劉弘看見諸葛連弩時,卻有耳目一新的感覺,稱其為「神弩」。這說明諸葛連弩是一種不同以往的新的弩種。

宋代《玉海》卷一五十《唐靜塞弩》曾提到:唐代時西南民族中還在使用一種弩,當地百姓叫他摧山弩,據說就是當年的諸葛連弩。

在同一時代,諸葛弩是強大到令人難以置信的遠程武器。歐洲人直到西元10世紀才創造出製作簡單、使用時需要花費較多準備時間的弩弓,由此可見諸葛亮的智慧。

空城計

司馬懿率領十五萬大軍殺奔而來,諸葛亮身邊只有老弱殘兵不到二千人,兵家有云:「虛而示之以實。」二千人也可以造出千軍萬馬的聲勢,但是諸葛亮放棄了虛張聲勢的這一招。他披上鶴氅,戴上綸巾,拿起了一張琴帶了兩個書僮,坐在城樓上,燃起香,悠閒地彈起琴來。

史家形容司馬懿是「兵動若神,謀無再計」,一個極傑出的人才。司馬懿親到城下觀看,然後下令撤軍,他說:「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會冒險。現在城門大開,裡面必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去正好中了他們的計。」而他的二子司馬昭卻懷疑:莫非是諸葛亮家中無兵,所以故意弄出這個樣子來?

連司馬昭都已心生疑竇,難道「兵動若神」的司馬懿卻想不到這也許是諸葛亮的謀略?但是對著一座空城,城下的司馬懿沒有看到謀略,卻看到謹慎。

智謀有形,謹慎無形,有形易見,無形難知。「一生謹慎」,平淡無奇的四字,卻正是諸葛與司馬兩大高手間的毫釐之爭。

諸葛亮對司馬懿的了解是極深的,也知道司馬懿能更深地看透自己。諸葛亮正是深入地利用了這一點,成功實施他的心理奇謀戰。這不是一場眼見的煙硝之戰,他爭勝於無形。

在諸葛亮平和從容的琴音,司馬懿篤定了「一生謹慎」的諸葛亮背後必有奇謀,於是選擇撤軍。諸葛亮上城樓彈琴,正是要用自己的琴音斷絕司馬懿十五萬大軍任何的軍事嘗試可能。

古語云:「泰山崩於前而不改其色。」這是一個生命真正的從容與鎮定,這是一種紮紮實實的修為。謹慎的諸葛亮以一座空城面對司馬懿,所倚恃的正是「泰山崩於前而不改其色」的修為,他知道自己是超脫於生死、勝負,所以即使在大敵當前的空城中,他的琴音依然十分從容平和。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看到諸葛亮的營壘,稱讚其為「天下奇才」。◇

位於成都武侯祠的諸葛亮殿。(維基百科)位於成都武侯祠的諸葛亮殿。(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