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終南山隱士
「天下修道,終南為冠」。終南山自古以來就是著名的修道勝地。它既是佛教的發源地,也是道教的發祥地。(網路圖片)
陝西終南山已經成為中國乃至全世界為數不多的、還存在隱士的地方。在喧囂的世界之外,仍然有很多人來到終南山修行,在雲中、在松下、在塵囂外,半畝菜地,幾株果樹。近日,西安市民張劍峰開始探尋終南山隱士,拜訪了600多位山中隱士。據他估計,目前尚有5千多位修行者隱居終南山山谷。
5千多人住茅棚 過千年前生活
終南山是修行者最為集中的地方,但在華山後山、寶雞龍門洞等地方都有修行者居住,他們隨意居住在秦嶺中。(網路圖片)
「天下修道,終南為冠」。終南山最高峰有2,600多米,無論山勢多麼陡峭,都有踩踏堅實的山路可尋,小徑、石階,抑或是懸掛在崖上的木板「天梯」和鐵鏈,都表明常年有人在此行走,終南山自古以來就是著名的修道勝地,它既是佛教的發源地也是道教的發祥地。
20多年前,美國漢學家、佛經翻譯家比爾.波特來到中國,尋訪傳說中在終南山修行的隱士,因為《空谷幽蘭》的問世,很多人才知道距離西安市區一小時車程的終南山中,還保留著隱居傳統。
近日,陝西地方媒體華商網報導,3年來,35歲的西安市民張劍峰受比爾.波特《空谷幽蘭》的影響,開始探尋終南山隱士。
他頻繁地進出秦嶺,從華山到終南山到寶雞龍門洞,一個山谷挨一個山谷尋走,橫跨400公里,行至今天,他拜訪了600多位山中隱士。據他估計,目前尚有5千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修行者隱居終南山山谷,過著和1千年前一樣的生活。
2008年之前,張劍峰是《青春文學》圖書編輯,還曾在一家時尚雜誌社從事編輯工作。
「前幾年接觸文學圈、做期刊,庸俗的東西太多,感官享受的東西太多,大家在想怎麼賺錢,怎麼花錢,這些東西固然不錯,但是人的生活視野太小、太局限了,我想看看另一種生活。」張劍峰說。
尋隱者不遇
2008年,看過比爾.波特的《空谷幽蘭》後,張劍峰決定去終南山尋找書中所寫的隱士。第一次是跟一群驢友去,結果什麼都沒有找到。後來他才知道,遠遠看到一群驢友結隊進山,隱士們就關了門,或者躲到其他地方,以免被打擾。
「尋隱者不遇」是很多人的經歷,有不少讀過《空谷幽蘭》的讀者,有去終南山尋訪隱士一無所獲的經歷,西北大學的郭老師2009年夏天曾到終南山大峪尋訪,既沒有看到隱士,也沒有看到隱士居住的茅棚。
那些旅遊者,4、50人拿著大喇叭,邊走邊唱,帶著酒肉,留下一地垃圾,然後轉身就走,他們只是好奇而已。遇到這樣的到訪者,隱士們只能關門謝客。
中國特有的隱士文化
終南山為世人所矚目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的「隱士文化」,終南山自古就有隱逸的傳統。(網路圖片)
「隱士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歷來也占有一席之地,以魏晉及南北朝時期最盛。儒家創始人孔子曾經說過「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
終南山為世人所矚目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的「隱士文化」,終南山自古就有隱逸的傳統。
中國歷史上不少名人都曾做過「終南隱士」,相傳西周的開國元勛姜子牙,入朝前就曾在終南山的磻溪谷中隱居,他的無鉤之釣,引起周文王的注意,後以80高齡出山,輔佐武王伐紂,成為一代名相。
「漢初三傑」的張良功成身退後「辟榖」於終南山南麓的紫柏山,得以善終;藥王孫思邈、仙家鍾離權、呂洞賓、劉海蟾以及金、元時期全真道創始人王重陽等都曾隱居終南山。
隋唐時期,終南山歷史上的隱士主要有3種人,一種是不願意跟新政權合作的士大夫;一種是躲避戰亂的逸民;再有一種就是看開放下的人。」終南山歷史上高僧輩出,虛雲法師即是其中一位。
據陝西作家以研究終南山文化而聞名的盧劍利的調查,如今的終南山已經成為中國乃至全世界為數不多的、還存在隱士的地方。
訪隱士 敲門有暗號
隱士居住的地方,有些是茅草搭建(左),有些是山洞(中),有些是普通的住宅(右),他們分散在各個山谷裡。(網路圖片)
有些修行者並不接待生客,敲門需要一些暗號。(網路圖片)
有人說,人人都想在終南山尋到一個白鬍子老頭,但是最後只尋到一棵歪脖子樹。
「我也想遇到一位童顏鶴髮的神仙,一位無所不能的仙人或者聖人。」最開始,張劍峰抱著尋訪聖賢的目的走進了終南山。
第一次尋訪失敗後,張劍峰決定獨自行動,「想到哪裡就去哪裡,稀里糊塗走,沒有交通工具。」
他說,隱士居住的地方,有些是茅草搭建,有些是山洞,有些是普通的住宅,他們分散在各個山谷裡。
「一般到訪者去敲門,修行者都會開門,但有些並不接待生客。」張劍峰說,「尋訪了幾百位隱士後才知道,敲門需要念一些暗號。」
張劍峰表示,這些隱士都很熱愛生活,一般會把自己小茅棚打掃得很乾淨,做一點小景緻,比如在門口種點花,但他們不用手機,離村莊近的還會和村裡人打交道,但很少下山。
終南山是修行者最為集中的地方,但在華山後山、寶雞龍門洞等地方都有修行者居住,他們隨意居住在秦嶺中。
隱士都是什麼樣的人?
終南山隱士有僧人、道士、尼姑、道姑,大部分上了年紀,也有年輕人。他們一般都會有一塊菜地,自行種菜吃。(網路圖片)
據盧劍利的調查,終南山的修行人中有僧人、道士、尼姑、道姑,大部分上了年紀,也有廈門佛學院和北大中文系的年輕人。他們的生活都非常簡樸甚至可以說清苦。這些隱士有的是來學佛問道,有的是為了練氣養身,有的僅僅只是找一處清淨的地方讀書做學問。
今年2月中旬,終南山積雪較厚,在雪中行走4個小時後,張劍峰來到隱藏在大峪山谷深處的一處隱士茅棚聚集區 ── 終南草堂。儘管是冬天,沿路仍遇見了一些隱士,黃道長常年在終南草堂居住,幾乎不下山,他老家在東北。
黃道長給遠道而來的尋訪者包了一鍋熱呼呼的包子,包子的蘿蔔是自己在旁邊的菜地種的,冬天他挖了菜窖儲存這些蔬菜,米、麵、油等物品都是朋友從山下送來的,他們稱之為「供養」。
「如果沒有供養也可以,松子、野菜等都是修行人的食物。修行者對物質看得很淡,給一些修行人送供養,是為了滿足我的心願,對他們來說,送不送沒什麼區別。」張劍峰介紹。
終南山有些修行隱士,面對陌生人,他們並不多談。「其實真正修為很高的人外界很少接觸到,只有圈子裡的人才知道。」他說。
「我們從小都知道高山中有和尚、有道士,但沒法接觸他們,一般覺得,出家人就是窮得沒辦法才到山裡,但後來我發現山裡的修行者大部分蠻有學養的。」張劍峰說。
張劍峰說,他見過一個修行者,這位修行者藏書很多,他主要研究天文,將天文研究成果和佛經、道經做了對比研究,但他自己覺得別人並不懂他的東西,只能把研究成果刻在石頭上。
從尋訪者變成修行者
據陝西華商網報導,3年來,35歲的西安市民張劍峰受比爾.波特《空谷幽蘭》的影響,開始探尋終南山隱士。最後從尋訪者變成修行者。(網路圖片)
在尋訪了數百位隱士後,張劍峰慢慢從一個尋訪者變成了修行者。「我開始只是旁觀者,對這些修行的行為並不相信,但又不斷親眼見到效果,不斷否定自己的懷疑,慢慢地自己也開始打坐、煉功。」
2010年,張劍峰和張德芬等10多人一起湊錢在這裡修建了10幾間茅棚,取名「終南草堂」,可以供修行者居住。
有關修行的好處,張劍峰說:「就是保持自己時時刻刻不迷失,做自己的觀察者,喜怒哀樂你都時刻觀察著自己。好像我之前的工作都是為我後來修行做鋪墊,現在做的才是我喜歡的,真正要做的事情,現在是個多元的社會,每個人都要做真正的自己。」
張劍峰有兩個孩子,妻子做平面設計工作,父母也受他的影響開始修行。
張劍峰的妻子一直支持他,夏天的時候,還帶著女兒到茅棚居住,以前女兒挑食,而在山裡她會吃得乾乾淨淨。
張劍峰感慨地說:「修行對我生活本質的改變是我看待事物的態度不同,如果以前,有一個東西我想得到,我肯定會努力爭取,但現在,患得患失的東西就少了,人會更豁達一點。
對物質不刻意追求,更注重精神生活。我之前所追求的,和大部分人所追求的一樣,但現在,我所追求的東西,不因大部分人追求而受到影響,不管社會變化再快,我所接觸的東西永遠簡單。在茅棚裡,吃飯、睡覺、曬太陽、喝茶,那樣就挺幸福的,很多人得到的東西很多,但並不覺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