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地消失 不當政策啃食台灣未來
興大附農(原台中高農)老師蔡耀中從事農業相關學科教學已20多年,他表示,台灣當前的農業教育出現很大問題,雖然學習農作栽培非常重要,但是,近年來教育政策漸漸不再重視對農業人才的培育,從農業科系名稱的改變就可以看出。許多大學的農業科系被廢除,很多大學已沒有農業經濟這一科,沒有廢棄的也更改名稱,把「農」字拿掉,例如:把畜牧系改成動物科學;農業經營科改成生物產業科;農業機械系改成生物產業機電;植物保護系改為植物醫學系等,這些科系的名稱簡直就是包山包海,根本名不符實。
社會氛圍 農業職校逐漸凋零
蔡耀中無奈地表示:「當然這是社會氛圍。」各校為了招生想出的方法,但是,改來改去真能招攬到優秀農業人才嗎?還有,教育學制的改變使農業職校一直在消失,也對台灣未來的農業造成很大影響,例如:龍潭農工改制成龍潭高中,關西高農改成關西高中,或者把高職變成大學附屬學校,尤其是把五專廢除的影響更大。五專比高職更貼近職場需要,這些改變如果只是為了讓年輕學子可以就近升大學,這樣的效益是否值得?沒有農業的教育養成,將來的年輕人怎麼下鄉耕種或從事精緻農業?
開放農地 可耕良田嚴重消失
蔡耀中更指出,立法院通過《農業發展條例》修正案後,開放農地自由買賣,讓台灣農業問題日益嚴重,從此「農地農用」,但不一定「農有」,農地「種」出豪華農舍,財團購買農地「種」出違章工廠的亂象,一直持續在台灣農村發生著。農人賣了土地獲得大量財富後,農民不再從事耕種,各種利益團體侵入農業領域,無節制地開發,造成土地、水源汙染,各方盲目地追逐眼前利益,台灣農地正在快速消失中。
自私貪婪 耗盡後代子孫資源
台灣加入WTO之後,每年從外國進口20多萬公噸的稻米,為了不讓稻米生產過剩(稻米自給率其實只有96.9%),政府每年補貼200億元,讓高達20萬公頃良田休耕。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只有32%,雜糧自給率甚至不到1%,台灣每年要從外國進口數百萬噸雜糧榖物。蔡耀中沉痛地表示,當前台灣的農業政策讓台灣糧食過度依賴外援,無法維護農地永續發展,造成農地遭到不可回復的破壞。他特別強調,農村土地是祖先代代留下的寶貴財產,一旦沒有規劃地無限制開發,反而讓台灣民眾不斷投入利益的追逐,將下一代子孫的資源消耗殆盡,這一代人的自私、貪婪,不久將耗盡後代子孫的資產,台灣農業的前景如何,真是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