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如何養生

夏秋養生(123RF)
夏秋養生(123RF)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現在地球的氣候變遷非常大,夏天熱浪席捲,馬上就有人熱死,許多人中暑送醫;冬天寒流來時,又很多人凍死,醫院裡塞爆了人,急診的病床都不夠用,弄得醫護人員都很緊張。現在極端氣候壓力大,對現代人是一大衝擊,尤其都市人養尊處優,不太運動鍛鍊,天冷易憂鬱,天熱會煩躁,氣候的變化產生了新時代的諸多文明病。

不論氣候怎麼變化,中醫傳統的養生智慧是我們最好的朋友,可讓我們適應氣候的變遷,培養絕佳的體質,身體越好的時候,回頭一看現代的人們,一變天就頭痛,風一吹就胸悶,情緒一變動就血壓升高,氣候環境變化對人的影響真是超乎我們想像。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現在我們就來看看古人的季節養生,如何適應不同天氣變化!首先,天氣的時序推演,春夏秋冬四季,表現是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在人體的反應就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規律,這是生物都有的生理規律,春天萌生,夏天滋長,秋天收養,冬天儲藏。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也提到:「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

因為現在是夏天,我們就來看一下夏季養生的「夏長」是如何情況!

夏季體力消耗大,天氣炎熱,很難與大自然季節調和。夏季有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止於立秋前一天,豔陽普照,地熱蒸騰,天地之氣交合,自然界萬物繁榮,爭芳鬥妍,《內經》稱之為「蕃秀」。此時應較晚一些睡覺、早一些起床,保持心情的愉快,不要隨便發怒,如此身體之英華可與大自然之蕃秀相應而成其秀美。氣機也要暢通,向外舒展,不要鬱閉體內,空調不要開太多,讓毛孔得以疏泄,可讓體內積聚的廢物、毒素隨著汗液排出體外。

夏日一切都要符合「長」的基本原理,不要鬱閉,如果不向外長,違背了夏季的養生法則,就會傷及人體的心,產生心悸氣短、神疲乏力、面色蒼白無華、動則多汗出、甚至虛脫,失眠多夢、心虛易驚的症狀。發展到秋季還容易產生瘧疾,一種往來寒熱的疾病;如果秋天患病,精力儲存不足,冬天更會產生許多雜病,如容易產生感冒高熱的疾病,中醫稱為「冬不藏精,春必病溫」。

夏季應使精神安寧,雖然活動力很強,但應遠離外界聲色之樂,到光明曠朗的地方眺望遠方,使心情舒暢,不要討厭白天的日光,順應夏季正陽之勢,正好可祛除體內寒氣。如果反其道而行,整日吹冷氣、洗冷水澡、喝冰涼飲料,導致溼熱內生,流連聲色場所不睡覺,使腎水消耗,心火亢旺,反而產生諸多的火病,如容易產生疔癤瘡癰的毛病。夏季的特點是心旺腎衰,即使很熱時也不宜飲冰水、吃冷飲,引起脾胃虛寒。如果飽腹受寒,不是霍亂吐瀉,就是下肢腫脹生膿。有些人夏天反而受冷,裡寒洞泄,拉肚子拉得很嚴重,為什麼呢?陽氣沒有養起來,夏天陽氣當長而不長,所以變成裡寒洞泄了,沒有生,談何「夏長」?

豐碩從容平靜待收

秋季三個月,起於立秋,經過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到立冬前一天為止,氣候由炎熱轉向寒冷的過渡。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古人四季養生的宗旨,就是要順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古人將秋三月的時令稱為「容平」,是說自然界的萬物經過一個夏季的生長已趨成熟,處於一種豐碩、從容、平靜待收的景象。秋天到時,陽氣內斂,天地間自然產生一種肅殺之氣,天氣疾勁,地氣清肅,此時已不宜早起,為的是避開秋天的陰寒之氣,神氣也應該內斂。因為自然界陽氣已應開始收斂了,人的思想意志也不要過分活躍,不能再像夏天一樣的外放,因此所謂的「秋收」,就是秋天的養收之道,夏天長氣,秋天收氣。若秋季不知養收,到冬季陰寒之氣就更盛了,陽氣不能潛藏,就會產生飧泄之病,也就是消化不良,一直拉肚子,如此腎陽就會大衰,腎氣不藏,身體就更差了。

秋季早晚溫差大,一寒一熱反反覆覆,有時穿衣服很難把握,但早秋不用過早添加衣物,因為「春捂秋凍」,秋天增減薄衣就好,適度讓身體凍一凍,可增強身體應變能力。老年人由於抵抗力差,容易受涼,秋天冷風吹來,就不要逞強,趕緊加些衣服,抵禦寒涼侵襲。

秋高氣爽,氣候也變燥,樹木枯黃葉落,體內容易津液不足,出現皮膚乾裂、口鼻乾燥的現象,因此飲食上可多食粥,如百合、杏仁、貝母粥等等,有滋潤的效果。秋季脾胃的功能也有所下降,若再像夏天那樣隨意飲食,脾陽受傷不能運化水溼,就會產生腸胃道的疾病,如下痢便溏、完榖不化等等,因此瓜果只能適量的吃,因為瓜類都比較寒涼。◇

延伸閱讀
光腳養生法 越活越年輕
2015年04月30日 | 9年前
為何古人生活有助養生?
2015年05月08日 | 9年前
古人生活有助養生 為甚麼?
2015年05月13日 | 9年前
醫生常做,六大養生秘訣
2015年05月04日 | 9年前
春季養生三字經
2015年04月21日 | 9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