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脈象形容(2)
把脈的時候,想要知道病氣之在表、在裡,需要在寸口的浮部或沉部去探尋。這可以用指頭壓按以感覺它們,按壓的力道應該如何,用什麼詞來形容呢?有一種叫作「菽」的豆子,屬五穀類;聰明的醫生們就用菽的重量來形容下指的力道:「脈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肺氣』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氣』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氣』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氣』也;按之至骨者,『腎氣』也。」不同的部位還代表了不同的臟腑部位。
光是感覺脈動在浮部、沉部的狀況下,就有許多不同的脈象用以形容:例如「濡脈」、「弱脈」、「革脈」、「牢脈」、「實脈」、「散脈」、「芤脈」、「伏脈」。
無力的脈,如「浮而無力,謂之『濡』。沉而無力的,謂之『弱』。浮中沉俱無力,按之且大,渙散不收謂之『散』」。
極度有力的脈,如「浮而極有力,謂之『革』。沉而極有力,謂之『牢』。浮中沉俱有力,按之且大謂之『實』。」
還有:「浮沉有力,中取無力,謂之『芤』。按之至骨,推尋始得,謂之『伏』。」
這些都是以浮沉的部位,兼以形狀的變化,而有不同的脈名。
把脈,還要看脈的跳動速度。脈跳動的速度,也有不同的形容詞,可用以敘述;可以用「遲、數、緩、疾、結、促、代」等來形容它們。古人沒有鐘錶,不能用鐘錶數秒,他們卻知道用每次呼吸的心臟跳動次數,又叫作「至數」,來形容脈的跳動速度。
古時候的大部分醫生都是修道人,都有打坐煉功的習慣,所以他們的呼吸比較勻稱。於是,用自己勻稱的呼吸,以一呼一吸叫作「一息」,計算病人的脈動在醫者的一息之間有多少次的跳動,例如:「一息三至,謂之『遲』。一息六至,謂之『數』。」
如果醫者的呼吸,一息之間,病人脈動六次,就是「數脈」,而一息之間,病人脈動三次,就叫「遲脈」。
現今的中醫都知道,數脈主陽,在府,主熱;而遲脈主陰,在藏,主寒。中醫使用鑑別病證的方法治病,就是以稱之為「八綱」的「表裡、陰陽、虛實、寒熱」來看病,以及開處方療治;有了這些好的方法,就已經能輕易的掌握病情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幾乎所有的病,到中醫這兒就都能治的原因所在。
又如:「一息四至謂之『緩』。一息七至謂之『疾』。」這說明了正常的脈,叫作「緩脈」的,是一次呼吸有四跳的,勻稱的呼吸一分鐘約十八次,每一次呼吸有四跳的話,就是一分鐘跳七十二跳,和現代人云之脈動完全一致。而一次呼吸脈有七跳的,那就是太快了,不能再用數脈的名,就用「疾」來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