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脈象形容 (1)
脈象,雖然它本就是具有形象的,可如果想用言語表達,卻不簡單。
古時候沒有照相、錄音、錄影等技術,更沒有如今之電腦繪圖等簡便的顯示和畫圖方法,若要用文字形容一個脈象給學子們了解,有相當的難度。因此,中醫的先聖先賢們,上觀天文,下察地理、水流……,找出許多很貼近的形容詞語,用來形容脈象,使後世的中醫學子們能夠以較輕鬆的方式,掌握脈學的豐富知識。
在這兒,筆者選一些古時候醫生們形容脈象的詞出來,由此希望能了解古人在使用語詞上的天才。
「來、去、疾、遲」,脈由沉部向浮部跳出來的感覺叫「來」,由浮部向沉部回去的感覺叫「去」。有力的、快速的叫「疾」,無力的、慢速的叫「遲」。
《傷寒論·平脈法篇》:「初持脈,來疾去遲,此出疾入遲,名曰『內虛外實』也。初持脈,來遲去疾,此出遲入疾,名曰『內實外虛』也。」形容了把脈之時,如果發現它從下往上跳出時的脈狀快速而且有力,可從上往下的脈狀慢速且無力的就是「內虛外實」,相反的,就是「內實外虛」。
「大、小」,就是脈動有大的、有小的樣子。在脈管的底部感覺脈之「本」,在脈管的上面感覺脈的「頭」。《傷寒論·平脈法篇》中「假令脈來微去大,故名『反』,病在裡也。脈來頭小本大,故名『覆』,病在表也。上微頭小者,則汗出。下微本大者,則為『關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榮、衛之氣有強盛的、有衰弱的;強盛的用「高」、「章」、「綱」形容;衰弱的就用「惵」、「卑」、「損」來形容;榮、衛之氣正常的、不強也不弱的,用「緩」、「遲」、「沉」形容。
《傷寒論·平脈法篇》中,就使用這樣的形容詞:「寸口衛氣盛,名曰『高』。榮氣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綱』。衛氣弱,名曰『惵』。榮氣弱,名曰『卑』。惵卑相搏,名曰『損』。衛氣和,名曰『緩』。榮氣和,名曰『遲』。遲緩相搏,名曰『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