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又一信託違約 外媒:中共或不救援

 投資產品和所謂理財產品在最近幾年越來越流行,但分析家警告,這類產品的違約風險持續升高。(AFP)
投資產品和所謂理財產品在最近幾年越來越流行,但分析家警告,這類產品的違約風險持續升高。(AFP)

【記者秦雨霏/編譯】

上個月,一個價值5億美元的信託產品瀕臨違約,但卻獲得中共政府救助,將信貸泡沫吹得更大。如今又一信託產品因拖欠款項,造成違約事實,金融界紛紛觀察,中共是否再一次出手救助?或選擇放手讓投資人吞下蝕本的苦果?

路透社:聯盛能源六期產品無一還款

路透社12日報導指出,規模10億元(人民幣,以下同)的吉林信託松花江77號產品,是吉林省信託公司受山西聯盛能源公司的貸款擔保而建立,分6期兌付;但至今已連續4期逾期未能兌付,第五期、六期將分別於2月19日、3月11日到期,其中第五期需兌付的金額為1億元。

聯盛因未能給工人發工資,未支付養老金繳款,並拖欠工程款,造成的技術性違約,吉林信託似乎在努力償還投資者的資金。「重組不是破產。據我們所知,公司的資產沒有問題。公司正在跟投資者談判。」《上海證券報》引述吉林信託公司匿名官員說。

信託產品屆違約 中共屢屢救援?

中國市場上個月已經處於違約邊緣,中誠信託的「誠至金開1號」產品,在1月告知投資者可能無法在1月到期時償還。但最後,這個屬於某債務纍纍的山西煤礦公司貸款的產品,投資人卻拿回了他們的本金,據悉,是有一不具名投資者介入收購了抵押資產。

對此,外界批評說,中共在通過救助一個失敗公司的投資者而煽動道德風險。《華爾街日報》1月29日報導說,迄今為止,每當一中國信託產品將要發生違約,中共政府都會示意拯救。

而已逾還款日期,並發生技術上的違約的聯盛,是否也能獲得如此協助?市場觀察者說,中國影子銀行領域仍然在等待,屆時投資者可能被迫承擔這些大量損失,「高回報投資含有國營銀行的隱性保證」也可能被打破。

聯盛的違約不是中國信託行業的第一例,也不會是最後一例。投資產品和所謂理財產品,在最近幾年越來越流行,銀行、信託公司將其作為傳統銀行存款的高回報替代品來推銷。但分析家警告,這類產品的違約風險持續升高,透過該產品所募集的資金,通常流入到那些難以獲得銀行貸款的借款人手上,包括房地產開發商、地方政府和產能過剩行業的公司。◇

延伸閱讀
中國淪為全球電子垃圾主要傾銷地
2015年05月21日 | 9年前
中國要聞掃描
2015年05月22日 | 9年前
製造業連3月萎縮 陸經濟不妙
2015年05月21日 | 9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