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林紅麴文化節 創意料理大會串
長達15天的新北市紅麴文化節即9月1日至15日將於樹林區熱鬧展開,活動包括「千麴美宴創意料理大賽」、「紅麴文化嘉年華」、「紅麴文史文物徵集活動」,探訪煤礦古蹟、百年火車站、品嘗紅麴小吃,親手製作紅麴皂,朝聖百年宮廟,鹿角溪生態之旅等。
日前的宣導會現場,特別請來拉麵達人張樹茂大廚表演紅麴麵穿針秀,將拉出的4,096條超細麵線,一一穿過縫衣針,讓現場觀眾驚呼不已。張樹茂大廚也將在本次活動中擔任紅麴料理大賽的評審,並指導民眾如何烹飪出美味的紅麴家常菜。
文化局局長林寬裕說:樹林區擁有市定古蹟山佳車站、蓋淡坑煤礦遺址、信仰中心濟安宮及鎮南宮;在潭底公園,還有現存少見保留完整的聖蹟亭(惜字亭)等許多珍貴的文化資產,以及傳承百年的紅麴產業。
樹林區長吳建興表示,首先登場的是9月1~7日的「古色GOOD香趣樹林文化之旅」。9月8日於樹人家商舉辦「千麴美宴創意料理大賽」,廣邀愛好料理的民眾,秀出紅麴的千變萬化私房食譜,只要夠創意,夠養生,就是紅麴「總鋪師」。文化之旅及料理大賽皆於即日起開放報名。
自8月30日~10月31日止,舉辦有「紅麴文史文物徵集活動」。壓軸登場的「紅麴文化嘉年華」將於9月15日上午10時在樹林建國公園盛大舉行,現場有紅麴創意料理大公開等精采活動,活動當天於樹林區公所備有免費接駁專車,歡迎民眾搭乘,闔家參與活動。
紅麴的前因後果
紅麴起源於宋朝年間,是將米煮熟、冷卻之後,撒上紅麴菌,攪拌放置一段時間,控制溫度、溼度讓其發酵而成。
在1千多年前宋朝時代已有文獻記載,明朝時紅麴的製法用蒸飯做培養材料,以縮短培養時間。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對於以米飯培育紅麴的製作過程,有很詳盡的說明。明末宋應星《天工開物》的「丹麴」一節裡,製作紅麴要選用精白在來米,還記載二次蒸飯及接種後的管理方法。
樹林的紅麴文化的起源於釀酒產業,最早由樹林先賢黃純青、謝道埤、陳炎等由大陸福建引進紅麴原料,3人於明治年間合資「樹林造酒公司」,製造紅酒行銷全省。日本統治時期,曾擔任相當於鎮長一職的黃純青先生開設的「樹林紅酒株式會社」,民國13年更名為「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樹林造酒工廠」;民國34年台灣光復後改稱「台灣省公賣局樹林酒工廠」,「金雞」及「黃雞」二種紅酒改稱為「紅露酒」。民國36年酒廠改名為「專賣局酒業有限公司第四酒廠」,民國46年樹林酒廠正式改隸公賣局,改稱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樹林酒廠」,年產量超過10萬公石,樹林市自此即為有名的「紅露酒故鄉」,而黃純青先生被後世尊稱為「樹林紅麴之父」。
紅麴除了豔麗的色澤、香氣與甘甜的美味外,也為樹林發展出擁有特色的產業價值,因此紅麴文化節的構想,使這特殊的文化及歷史分享給樹林以外的民眾,也藉由這個活動,將樹林正名為紅麴的故鄉。
紅麴的製作
紅麴是紅麴菌生長於蒸煮過的米粒上而形成的發酵食品。若要得到品質優良的紅麴,整個製作過程中有許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包括:米種的選擇(以低黏性的米為主,此類米澱粉含量高、營養充足、水分吸收較容易)、優良的菌種,以及適當的溫度進行培養等(紅麴菌會因為培養溫度的不同,在代謝物的生成上有所改變,一般維持在30℃左右。)另外就是適時的補水,使紅麴菌維持旺盛的生長,一般發酵時間在7天左右。
紅麴的功效
古醫典記載,紅麴味甘性溫、健脾益氣;明朝李時珍所撰的《本草綱目》:『紅麴』,「性甘、溫、無毒」、「入肝、脾、胃、腸」,具有「消食、活血」的功效。消食化積、健脾暖胃,治女人血氣痛及產後惡血不盡。
現代人對於紅麴的效用,認為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紅麴能維持體內膽固醇平衡。也有降血壓、降血糖的功效。紅麴有吸附脂肪及糖分的功用,可預防糖尿病的發生,保護肝細胞、抗氧化、抗疲勞。
紅麴料理如何做
古代沒有冰箱,保存食物都靠它,逢年過節時,家裡大拜拜,總會準備雞、鴨、豬等大量肉類,紅麴多跟肉類一起料理,能襯托肉類的香氣。吃不完的肉就用紅麴醃起來,等到家人團聚之時,拿出來烹調出香噴噴的紅麴料理。
試試看料理 紅麴炒肉片
材料:三層肉、紅麴醬、蔥段、芹菜、薑、蒜頭、米酒、糖、香油、鹽、白楜椒。
1.將青蔥、芹菜切成段狀、蒜頭、薑切成片狀。五花肉洗淨,以菜刀切成薄片,備用。
2.準備滾水,將三層肉片燙至7分熟。
3.油鍋熱油,用薑片、蒜片、花椒與紅麴爆香,加入肉片慢火拌炒。
4.加入米酒、水、糖、香油、鹽與白胡椒調味,以中火翻炒至熟。
紅麴故鄉:鹿角溪溼地
位於樹林區中山路三段山佳地政街的「鹿角溪生態廊道」,生態豐富、林木蒼翠,是親子出遊的最佳生態教育的好所在。走完廊道進入鄰近的「客家藝文館」觀賞客家文物,是一趟豐富的生態、文化之旅。
外地民眾搭火車到山佳看百年火車站,出站之後左轉50公尺即看到地政街,進入地政街直走100公尺過橋即可以看到左邊的山仔腳公園入口,從這裡進入開始鹿角溪生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