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韻味】聽 耳不聞亂聲

-(大紀元資料庫)
-(大紀元資料庫)

文/陳喆

中國幾千年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是依靠漢字記載下來的,因為漢字具有超空間、超時間的表現功能。漢字由於其形、音、義合一,能攜帶非常大的訊息量,因此漢字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而本身又是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每個漢字的產生,都有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社會多采多姿的投影,反映出古人的追求、心理、人生價值取向等許多情況。

的涵義

聽從耳,從王,從十,從四,從一,從心。字形較複雜,由六個單字或筆畫組成。聽是人的一種重要本能,正常人都有聽覺,而且聽覺之發育早於視覺與觸覺。其義有:用耳朵接受聲音,聆聽,如「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書.泰誓中》);順從,接受,聽信,如「無稽之言勿聽」(《書.大禹謨》)、「開張聖聽」(諸葛亮《出師表》)。

聽的構成特點。先看其左半邊,耳朵是聽覺器官,接著出現的是王。王者,貫穿天地人者也。耳下之王意味著:耳朵可以聽到天籟之聲、地籟之聲、人籟之聲(三籟合為王);另一方面,耳朵為人的感覺之王,在各種感官中首先起重要作用。

再看其右半邊,十四極言數目之多,分而言之,「十」表示玉之十種美德──「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四」表示四教──「文、行、忠、信」。下邊一橫為天,最下邊是一個心字。右半邊昭示的意思是:用心體會天所昭示的十種品德、認真實行四種教化,以成為君子。古代,王、玉相通,所以才有上述的解釋。

「聽」的右半邊恰巧也是「德」的右半邊,這樣就點破了聽的本質:王道的傳播要藉助於耳朵,內聖外王的修養也要藉助於耳朵。耳力好謂之聰,眼力佳謂之明,正所謂聰明者。每一個人都長著兩隻耳朵,道德與智力差別卻在雲泥之間。究其原因,耳未盡其用,難脫其咎也。

聽中埋藏著大學問,聽什麼,信什麼,看人選擇什麼,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偏聽偏信者聽得越多越糊塗,還不如不聽。耳不聞亂聲、奸聲、壞聲,做到心不亂,不受謠言蠱惑,乾淨的耳朵才能夠聽到德音、善音、天籟之音、聖人之音。◇

延伸閱讀
韓國考慮恢復漢字教育
2015年04月10日 | 9年前
韓國常用漢字 遠超過中國2倍
2014年10月22日 | 9年前
【媽咪與恩恩共學一夏對話日記】
2014年10月09日 | 9年前
簡體字斷中華傳統 斬文化之根
2014年09月21日 | 10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