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智慧塑造歷史的柴契爾夫人(下)

⊙何清漣

雷根入主白宮的8年時間,正好與柴契爾夫人擔任11年英國首相的歷史軌跡相契合。雷根宣誓就任美國第四十任總統後,柴契爾夫人是首位前來拜訪他的外國領導人。

自二戰之後,英美兩國元首從來不像這兩位那樣高度契合:政治上,兩人都擁有堅定的反共立場,從不放棄打壓蘇聯的任何一個機會,不吝增加軍事開支,迫使蘇聯進行軍備競賽,並建立起一個堅強而又有限的政府來貫徹這一方針;在經濟上,他們主張經濟自由主義,減少稅收,放鬆政府管制、減少國家對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干預,降低公共開支和福利支出、增強企業競爭自由與貿易自由,同時對工會採取強硬政策。

因政治經濟理念的高度契合,兩人之間建立起和諧而又牢固的關係,攜手在大西洋兩岸推行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並打擊蘇聯,將自羅斯福與邱吉爾以來的美英關係再次推上新的高峰,並改變了世界。

在2008年歐盟陷入危機之前,柴契爾夫人與雷根共同力倡的自由主義經濟「盎格魯—薩克遜」模式,可能被歐盟各國的左派政黨及知識界貶斥,因為這與歐盟的高福利主張背道而馳。但目前歐盟因高福利而泥足深陷,可能會重新估量柴契爾夫人當年的遠見。

20世紀70年代的「停滯性通貨膨脹」危機使二戰之後主流的凱恩斯主義成為眾矢之的,西方世界希望回到「古典的經濟自由主義」,柴契爾夫人便是「找回自由市場」的積極倡導者。1975年,柴契爾夫人在保守黨大會上抨擊工黨:「英國,當心啊!這是一條走向徹頭徹尾的社會主義國家的道路!」

她毫不含糊地闡明以下觀點:「一個人有工作的權利、花自己賺來的錢的權利、擁有財產的權利、以及使國家成為僕人而不是主人的權利──這就是英國的傳統。」她認為,「大政府」是「停滯性通貨膨脹」產生的罪魁禍首,並在執政後「竭力扭轉政府職能擴大和社團主義蔓延的局勢,頌揚『小政府』的優點,減少政府在一系列領域的干涉行為,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柴契爾以「TINA」(There is no alternative,別無選擇)為口號表明自己革新的決心,在英國實行了一場涉及各個領域的私有化運動。

柴契爾主義被概括如下:1.以貨幣主義代替凱恩斯主義。2.大力推行非國有化政策。3.對英國工會和罷工運動採取針鋒相對的正面鬥爭策略。4.改革稅制,降低稅率,削減教育、醫療和社會福利等公共開支,做到對納稅人的公平。

她要「把英國從一個互相依賴的社會轉變為一個各自自立的社會」。競爭是社會的天性,有「市場經濟」就有「市場社會」,國家通過收入再分配手段維持的社會福利,只會增加庸人和懶人的惰性,是一種妨礙競爭的「劫富濟貧」的不公正行為。

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則進行了一場價值取向相同的「雷根革命」。柴契爾夫人的傳記作家雨果揚把她與雷根兩人之間的關係稱作「整個20世紀80年代西方世界最為持久的個人聯盟」,而支持這個聯盟的共同主張也被人們稱作「柴契爾─雷根主義」。

可以說,在20世紀80年代,經過雷根—柴契爾革命,西方資本主義的一個全新的發展模式──「新美國模式」誕生了。

時至今天,歐盟各國在享受過短暫的民粹主義盛宴之後陷入福利主義的黑洞、且不知何時才能爬出這個陷阱,英美兩國也許應該感謝雷根總統與柴契爾夫人共同創立的新美國模式。正因為堅持自由主義經濟,美國沒有掉入福利主義的陷阱,英國境況也比歐盟其他國家好得多。

不少中國人不了解柴契爾夫人的偉大功業,只記得中國官方宣傳的那些故事,比如1982年「在香港談判失敗後在人民大會堂前摔了一跤」,「一個民主國家的獨裁者」,等等。但世界歷史將記住的,是一位終生與共產主義作鬥爭並反對民粹主義的偉大女性,她的明澈智慧,曾書寫了人類歷史的重要章節。◇

延伸閱讀
擁有柴契爾基因 睡得少卻精神好
2014年08月08日 | 10年前
日企建言安倍 向柴契爾夫人學習
2013年07月22日 | 11年前
柴契爾夫人葬禮 逾2千政要出席
2013年04月17日 | 11年前
一個柴契爾時代的結束
2013年04月13日 | 11年前
唱歌打網球 英相被封放鬆冠軍
2012年05月24日 | 12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