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豆解毒的神奇功效
綠豆味甘氣寒,主要的功效在於「清熱解毒,利水消腫」8字。歷代中醫典籍對綠豆的藥用記載頗豐。唐‧孟詵《食療本草》云:「補益元氣,和調五臟,安精神,行十二經脈,去浮風(即皮膚瘡疿),潤皮膚,宜常食之。煮汁,止消渴。」
宋《開寶重定本草》記載:「煮食,消腫下氣,壓熱解毒。生研絞汁服,治丹毒煩熱風疹,藥石發動,熱氣奔豚。」綠豆外皮與內肉的藥性不同,綠豆清熱之力在皮,解毒之功在內。明‧李時珍認為:「綠豆肉平皮寒,解金石、砒霜、草木一切諸毒,宜連皮生研水服。」清朝食物藥學著作《食鑒本草》:「清熱解毒,不可去皮,去皮壅氣。」綠豆是非常有效的一味萬用解毒劑,遇到有機磷農藥中毒、鉛中毒、煤氣中毒、酒精中毒(醉酒)或吃錯藥等情況,在送醫院搶救前都可以先灌下一碗綠豆湯進行緊急處理。在一般情況下,食物或藥物中毒,黑豆與甘草煎湯服用,亦有不錯的解毒功效。
綠豆能解血中熱毒,古方有「扁鵲三豆飲」,對於小兒皮膚瘡毒,水痘,大泡瘡之類的皮膚病,極為有效。方用綠豆、赤小豆、黑豆各五錢,生甘草三錢,煮極熟,任意食豆飲汁,7日即可平復。痘瘡流行時節,預服此飲,可疏解熱毒,縱出亦少。
小兒皮膚丹毒,明‧寇平所撰兒科著作《全幼心鑑》記載:「綠豆五錢,大黃二錢,為末,用生薄荷汁入蜜調塗。」(生薄荷汁可用薄荷油代替,只需數滴即可。)此方塗敷患處清涼澈骨,屢試屢驗,收效極速。
青少年面部長青春痘(即面疱,粉刺),面生紅色小粒,內含脂肪粉質,可用綠豆粉一兩,加飛滑石二錢,冰片一錢,調勻取適量,溫開水調和,臨睡前敷於面部患處,面疱即可減少。
小兒皮膚幼嫩,夏天流汗多,皮膚易生疿子,除身體應多加洗拭外,亦可用綠豆加鮮荷葉煎湯飲服(乾荷葉或荷花瓣亦可用),以減輕熱毒。
宋‧陳自明(良甫),三世業醫,臨床經驗豐富,著有《外科精要》一書(又名《外科寶鑒》),是宋代具有代表性的外科著作。此書記載了一張「預防敗血症」的驗方,方名「護心散」,又名「內托散、乳香萬金散」:
「凡有疽疾,一日至三日之內,宜連進十餘服,方免變證,使毒氣出外。服之稍遲,毒氣內攻,漸生嘔吐,或鼻生瘡菌,不食即危矣。四五日後,亦宜間服之。用真綠豆粉一兩,乳香半兩,燈心同研和勻,以生甘草濃煎湯調下一錢,時時呷之。若毒氣衝心,有嘔逆之證,大宜服此。蓋綠豆壓熱下氣,消腫解毒。乳香消諸癰腫毒。服至一兩,則香徹瘡孔中,真聖藥也。」凡患化膿菌之癰瘍,毒重者,最怕毒氣攻心,漸生嘔吐,或鼻內生瘡,俗名走黃,即屬危險。此走黃攻心危症,實即細菌毒素經由血液循環流竄全身,名曰敗血症。各種病原細菌傳染病,多有此候,可急服此方預防。
綠豆皮性寒,民間常以綠豆殼作枕頭,有清利頭目,平肝陽,降低血壓之功用,夏月用之尤妙。現代人常用羽絨木棉、甚至記憶乳膠為枕,常使頭部保溫過甚,以致上部充血,頭昏目眩,眠差多夢。肝陽上亢,血壓高,睡眠障礙者,可嘗試睡綠豆殼枕,以清利頭目,幫助睡眠。
綠豆皮《直指方》記載一方治療癰痘後目生翳障的驗方,名曰「通神散」:「綠豆皮、白菊花、穀精草等分,為末。每用一錢,以乾杮餅一枚,粟米泔一盞,同煮乾。食杮,日三服。淺者五七日見效,遠者半月見效。」
綠豆本身富含維他命,而綠豆芽所含的維他命A比綠豆增加了兩倍,維他命C則增加了40倍,維他命B增加了30餘倍。綠豆芽食之清甜爽口,有清熱、潤腸作用。李時珍認為綠豆芽:「但受濕熱鬱浥之氣,故頗發瘡動氣。」身有痘瘡者,不可食綠豆芽,但可食用綠豆,這一點須特別注意。
食用綠豆有些食忌要注意:綠豆性屬寒涼,平素脾胃虛寒易瀉之人不宜常食。綠豆忌與榧子、鯉魚同食。清代醫家黃宮綉曾經告誡:「綠豆與榧子相反,同食則殺人。」綠豆肉能解毒,但不解藥,更不解補藥。故服補藥者,並不忌同時服用綠豆及綠豆製品。若食用綠豆的目的是要用來防暑,取其清熱之效(只喝其湯),則宜將綠豆加水煮沸後稍沸,以湯仍帶碧綠者效果最佳,煮太久反而會降低其寒涼之性。未煮爛的綠豆腥味較強烈,食後易噁心、嘔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