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寬中配參政 杜奕瑾:等於讓中共直入政治核心
國內近期針對是否開放中國籍配偶(中配)及來台人士的公民權與參政權,引發爭議。對此,台灣AI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透過AI技術分析示警,若在無安全緩衝下全面開放參政權,恐讓受中共法律強制控制的人員,直接滲透進入台灣政治體系核心。
花蓮一名中配村長因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遭解職後,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傅崐萁提出《國籍法》修正草案,主張將中配排除在第20條規範之外,意即未放棄中國國籍者也能擔任公職。
陸委會憂心,若允許擁有中國國籍者參選恐形成中共可以利用的破口,也會有「雙重國籍者禁參選,擁中國籍者反可參選」的矛盾。
針對此議題,杜奕瑾示警,中共已透過多部法律建構對海外公民的控制權。他以AI模型推演「攻台操作路徑」的腳本,將滲透過程分為五個階段,其中前兩個階段著重於人口布局與基層滲透,是影響最深遠的基礎工程。
階段0:身分布局與人口滲透
杜奕瑾分析,中共操作的第一步是「第0階段」,目標是在台灣現行制度允許下,最大化「在台、具中國國籍、且可被北京法律控制」的人數與關鍵位置。
此階段具體做法有三:首先,利用現有或未來鬆綁後的管道,鼓勵中國交換學生、研究人員、跨境婚姻、投資移民及產業派駐人員大量來台。其次,透過統一戰線系統打造「社群樞紐」,以「同鄉會、商會、校友會或文化交流協會」等名義,將在台中國公民與親中人士組織化,形成平日看似正常的社團網絡。
第三點是中共可依據《國家情報法》與《國家安全法》,以當事人在中國的家人、資產或返鄉探親的安全為籌碼,強制要求這些在台人士「保持聯絡」並「適時提供資訊」,使其成為無法拒絕的在台協力者。
階段1:政治與社會影響力固著
當人口布局完成後,便進入「第1階段」,目標是讓這些特定人士取得參政權,並採取「由下而上」的滲透路徑,固著基層政治與社會影響力。
杜奕瑾指出,滲透的首要目標並非中央高官,而是里長、村長、地方民代助理、政黨地方幹部及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這些位置掌握了選民動員能力、地方資源分配權與輿論管道,且因層級較低,較不易引起注意。
其次,操作者會結合「服務選民」與「統戰資源」,對在地居民提供旅遊補助、獎學金、醫療檢查或赴中參訪等福利。實際資金可能部分來自統戰系統與外圍基金會,並在選舉或公投時,將「獲得的好處」與「支持特定政治路線」進行綑綁。
最後則是票倉與「搖擺選區」策略。透過在特定選區集中資源,將中國公民與親中選民組織成「穩定票源」。在縣市長、立委或公投等競爭激烈的關鍵選戰中,這些穩定票源往往能發揮「1%至2%」的槓桿效應,左右選舉結果。
後續階段:從法律戰到製造入侵藉口
若前兩階段滲透成功,杜奕瑾分析,後續的3個階段將從內部瓦解台灣防禦。
在第2階段(資訊戰與法律戰連動),中共可以透過其《國家情報法》對中國公民下達任務,利用其合法的參政身分,系統性蒐集台灣地方政治、關鍵基礎設施情報;同時利用中共的《反分裂國家法》對台灣內部挺主權人士進行跨境法律威脅,製造寒蟬效應。
進入第3階段(經濟與關鍵資產控制),中共將依據其《國防動員法》,引導中資或相關人士投資台灣媒體、電力、雲端、物流等關鍵領域。一旦發生危機,便要求這些人員配合停供物資、製造金融恐慌或散布謠言,從內部癱瘓社會運作。
最終的第4階段則是提供入侵藉口。當台灣面臨重大政治衝突或修憲時刻,北京可宣稱「境外中國公民受威脅」,要求設立安全區或動員在台網絡發起示威阻撓執法;甚至配合解放軍行動,對外宣稱軍事介入是為了「保護僑民」,將侵略行為包裝成順應民意的「回歸保護」。
杜奕瑾最後強調,中共的《反分裂國家法》、《懲治台獨意見》、《國家情報法》、《反間諜法》與《國安法》並非只是其國內法,而是具備長臂管轄意圖的工具。若台灣在缺乏安全緩衝機制下,貿然開放中國公民完整的參政權,等同於讓一批「受敵對國家法律強制控制」的人員,直接進入台灣的政治體系核心,其風險不容忽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