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瞭望】感恩節令我深刻理解美國精神

如果你在成長的道路上遭遇失敗,你並不孤單。美國歷史上,許多成就卓著的總統都在生涯初期遭遇過許多失敗。(記者Allan Stein/攝影)
如果你在成長的道路上遭遇失敗,你並不孤單。美國歷史上,許多成就卓著的總統都在生涯初期遭遇過許多失敗。(記者Allan Stein/攝影)

⊙Kay Rubacek

我小時候沒有經歷過感恩節。我是在澳洲長大的,那裡的人們以輕鬆自在、不拘禮節而自豪,那裡的國家偶像從鱷魚摔角手到散發著陽光般隨意魅力的電影明星,可謂包羅萬象。

我們的文化崇尚輕鬆自在和獨立自主,可以用一句諺語來概括:「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夥計。」這句話的潛台詞就是:別管閒事,別干涉別人,每個人都自己解決問題。當然,這並非不友善,而是保持距離。你做好自己的事,別人也做好他們的事。

那個時候,感恩節並非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從小就耳濡目染的感受到世人對美國人持續且不容置疑的批評。在雪梨的藝術學校裡,我們經常被鼓勵欣賞美國電影和品牌,同時批評美國人傲慢自大。這種論調如此根深蒂固,以至於沒有人去探究它的由來和真偽。

2010年,當我告訴朋友們我要帶著一家大小搬到美國時,不止一個朋友幾乎是緊張的警告我:「小心點,你可能會變得像美國人一樣哦。」我不明白他們的意思。為什麼變得像美國人一樣會是一種威脅呢?

直到多年以後,在研究了中共的全球軟實力運動,及現代意識形態勢力推動的、更普遍的反美宣傳網絡之後,我才明白,世界對美國人的那種漫不經心的蔑視,有相當一部分是人為營造的。他們天真的認為,如果能削弱美國的形象,就能削弱這個國家的力量。而世界上的許多國家,在從未接觸過那些被他們認為應該譴責的人的情況下,就已經接受了這種訊息。

但是,當我抵達紐約後,我之前所了解的關於美國人的一切觀念都煙消雲散了。

美國人與生俱來的慷慨

我在曼哈頓的頭幾個星期,正如人們所料,既令人興奮又熱鬧喧囂,節奏飛快,也讓人迷失方向。我拿著一張巨大的紙本地圖(那時手機GPS導航還沒普及),在街角無奈的翻來覆去的找路。每次都會有人停下來問:「你要去哪兒?」他們並不是想和我聊天。我還沒來得及說完謝謝,他們就已經走到半個街區外了。但是他們實在不忍心對一個明顯需要幫助的人視而不見。

當我帶著年幼的兒子再次來到這裡時,這種感動就更加強烈了。他當時11個月大,還坐在嬰兒車裡。每當我拎著行李、抱著孩子,走到地鐵長長的樓梯頂端或底端,而附近又沒有電梯時,總會有人毫不猶豫的伸出援手。每一次都是如此。我甚至一次也沒有主動開口請求。

相比之下,雪梨的感覺截然不同。我記得當時推著嬰兒車,拎著沉重的行李,穿梭在雪梨的金融區,站在陡峭的火車站台階下,看著人潮湧動。即使我試圖與人目光交會,希望能得到幫助,也沒有一個人停下來。澳洲人很善良,但他們的文化預設是:你自己想辦法。這並非冷酷無情,只是他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自己承擔自己的責任。

相比之下,美國人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慷慨,這種慷慨很難用語言來形容,除非你親身體驗過。他們不愛閒聊,也不矯揉造作,只是出於本能的提供幫助,不加任何儀式。

美國總統的「失敗」

當我的孩子們進入紐約公立學校時,我再次強烈的感受到了文化差異。即使在當時,這套教育體系也遠非完美,但是我記得當時走在走廊裡,看到一張海報,上面列舉的不是美國總統的成就,而是他們過去的失敗。

2025年5月6日,北卡羅來納州奇姆尼羅克村(Chimney Rock Village)一位企業主發來感謝信。2025年5月6日,北卡羅來納州奇姆尼羅克村(Chimney Rock Village)一位企業主發來感謝信。(Courtesy of Kay Rubacek)

海報傳達的訊息很簡單:失敗是人生旅程的一部分,每個人都會在成功之前經歷跌倒。我當時想:這就是我想讓我的孩子們學到的。我迅速拍下了那張海報的照片,並把它分享給了我的澳洲朋友們,作為美國積極向上生活的眾多例證之一。直到今天,我仍然珍藏著這張照片。

在澳洲,我們有「槍打出頭鳥」的現象,任何過於出眾的人都會被打壓。不要太耀眼,不要太自信。美國雖然也有不足之處,但她教會我們一些不同的東西:韌性、樂觀及「努力比尷尬更重要」的信念。

不過,最讓我驚訝的是美國人表達感恩的方式是多麼自然。直到感恩節,我才真正理解感恩的深刻文化意義。

感恩的深刻文化意義

小時候,聖誕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但來到美國後,感恩節很快就成了我最愛的節日。沒有買禮物的壓力,沒有商業喧囂。只有一頓飯,幾位親朋好友,及對美好事物的簡單感恩。

我花了不少時間才意識到這有多麼不尋常。大多數國家透過血統、君主制、恩怨或共同的奮鬥來團結起來。而美國的團結則完全不同:一種公民感恩儀式。在這裡,感恩不僅僅是一種個人美德,它更是國家認同的一部分。而我逐漸相信,這種認同正是美國最強大的力量之一。

在我遊歷美國一半以上的州時,我看到了巨大的多樣性,文化、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差異,但同時也感受到了一種始終如一的慷慨和熱情。美國人或許能夠免受外界針對其地緣政治敵意的影響,這或許是一件好事,許多人沒有意識到反美情緒在世界根深蒂固。但就實際情況而言(拋開政治分歧),我在這裡感受到的友善,比我以往居住或到訪的國家多更多。

感恩節時刻,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桌上擺著火雞和豐盛的佳餚,用餐前,首先敬上自己對神的感恩和禮拜。感恩節時刻,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桌上擺著火雞和豐盛的佳餚,用餐前,首先敬上自己對神的感恩和禮拜。(John Moore/Getty Images)

美國的與眾不同

我當初移居美國時,並沒有想過要永久定居。我也不知道這裡會給我的孩子們帶來怎樣的生活。但漸漸的,透過這些日常的經歷,我開始明白是什麼讓美國如此與眾不同。而感恩節正是這種與眾不同的體現。

這無關乎清教徒,無關乎日常食物,也無關乎旅行安排。感恩節每年都在提醒我們,美國的身分認同建立在感恩之上:感恩自由,感恩機遇,感恩社群,感恩重新開始的機會;它只要求謙遜;它邀請所有人,無論背景如何,共同參與這感恩的時刻。

作為一名移民,我認為這一點對我意義非凡。感恩能化解隔閡紛爭,緩和憤世嫉俗。它提醒我們,自由並非與生俱來。它還能教會我的孩子及這個國家的所有孩子,生命的價值不僅在於成就,更在於感恩。

15年前,我來到美國,當時並不確定我們會在這裡待多久。今天,當我坐在感恩節餐桌旁時,我明白了以前遠遠觀望時從未領悟到的道理:感恩是維繫這個國家團結的強大力量。正是感恩讓美國慷慨大方,讓美國堅韌不拔,也讓美國成為真正溫暖的家園。

我來美國不是為了過感恩節,但是感恩節卻是我選擇留下來在美國扎根的原因之一。(小標為編輯所加。信宇編譯)

——作者魯巴塞克(Kay Rubacek)是電影製作人、作家、播客主持人及《大紀元時報》專欄作家。她曾因倡導人權而遭中共監禁,此後致力於拆穿現代共產主義的謊言。原文「The Day I Understood the American Spirit」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延伸閱讀
川習通話 習要談台灣 川普不買單
2025年11月25日 | 1天前
美議員要求電商公開商品產地
2025年11月25日 | 1天前
上海交大博班擴招 3年增逾4成
2025年11月24日 | 2天前
狼醫懲戒資料 最快明年1月上線
2025年11月25日 | 1天前
大谷翔平打經典賽 3/6對決台灣
2025年11月25日 | 1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