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50萬買頭銜 外媒揭哈佛實驗室操作

哈佛大學「中國藝術媒體實驗室」被指控,向訪問學者收取高達1.6萬美元的行政費用,以換取名校頭銜。圖為哈佛大學校園。(記者劉景燁/攝影)
哈佛大學「中國藝術媒體實驗室」被指控,向訪問學者收取高達1.6萬美元的行政費用,以換取名校頭銜。圖為哈佛大學校園。(記者劉景燁/攝影)

【記者林燕/綜合報導】

美國媒體報導,哈佛大學「中國藝術媒體實驗室」(CAMLab,以下簡稱「媒體實驗室」)向每位訪問學者(J-1簽證)收取1.6萬美元(約新台幣50.7萬元)的「行政管理費」(Administrative Fee)並提供名校身分,但申請人普遍達不到在校時間的最低要求。

據《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調查,該試驗室由中國籍教授汪悅進於2018年創立,現改名為「認知美學媒體實驗室」,隸屬於文理學院(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每年可接待約24位訪問學者。

根據該實驗室的內部聊天紀錄及五位前員工的採訪內容顯示,媒體實驗室已成為一些富裕中國學生進入美國頂尖大學的「捷徑」,有人形容為「付錢買哈佛身分」。

雖然美國政府規定J-1簽證持有人必須在校生活,但部分透過該實驗室來美的中國學者達不到最低停留時間要求,大部分時間不在校內。報導指出,其中一位學者實際為兼職,其他學者一年內只有1/4的時間待在美國,甚至還有人居住在康乃狄克州,幾乎從不來劍橋校區。

「低配版哈佛錄取」

一位不願具名的前員工告訴《波士頓環球報》:「這些J-1學者根本不是來做研究的,他們是來買一張能吹一輩子的哈佛名片。對中國中產家庭來說,1.6萬美元換一個『哈佛在職身分』,性價比(性能與價格的比例,俗稱CP值)極高。」

在中國小紅書、微信公眾號上,媒體實驗室的招生廣告從來不避諱這一點,他們自稱「哈佛大學訪問學者身分(含官方證書)」、「提升子女履歷」、「家長圈社交象徵」、「可陪讀、開銀行帳戶、考駕照、買學區房」。

許多中國家長把進入該實驗室視為「低配版哈佛錄取」,正規途徑進不了哈佛大學部或研究所?沒關係,花1.6萬美元也能擁有「哈佛」名校頭銜。

監管漏洞下的私人帝國

《波士頓環球報》報導,媒體實驗室的前員工梁怡儀(Yiyi Liang,音譯)於5月向美國國務院提交檢舉信。同月,實驗室決定不再與她續約。梁在投訴中質疑,實驗室向訪問學者收取的1.6萬美元費用是否合理。

媒體實驗室在2025年對訪問學者收取1.6萬美元的行政管理費,2023~2024年為1萬美元。

梁怡儀表示,感覺該實驗室「像一個影子系統一樣運作,利用哈佛的全球品牌和中美監管之間的漏洞,構建了一個本質上的私人帝國」。

梁怡儀的另一項核心指控是,該實驗室讓她工作過度,使她必須完成行政任務,而不是她原本希望在哈佛大學展開的學術研究。

哈佛大學文理學院發言人齊澤姆(James M. Chisholm)對《波士頓環球報》表示,文理學院已啟動對媒體實驗室的行政管理審查,但文理學院並不禁止像媒體實驗室的單位向參與其工作的學生和學者收取行政費用。

汪悅進否認梁的指控,稱哈佛大學和其他大學的訪問學者計畫也收取類似的行政費用。

根據《波士頓環球報》的報導,媒體實驗室的收費在哈佛大學內幾乎找不到可相比的對象。比如哈佛燕京學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不對訪問學者收取任何行政管理費;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Fairbank Center)收1千美元一次性費用;韋瑟黑德國際事務中心(Weatherhead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每學期收取5千美元、一年最多1萬美元,而其他常見的區域研究或藝術中心則收取零到3千美元之間不等的費用。

汪悅進在一份聲明中寫道:「由於人力有限,媒體實驗室與哈佛大學許多其他同類機構一樣,收取行政費用以提升訪問學者在哈佛的體驗品質,這是合理的。」

但在媒體曝光後,媒體實驗室網站刪除了所有跟管理費金額相關的資訊,改為「費用請私訊詢問」。

中國企業被指參與媒體實驗室

在接受《波士頓環球報》採訪時,梁怡儀還指責媒體實驗室有裙帶關係問題,它與中國公司開目文化科技(Kaimu)合作。開目與媒體實驗室副主任呂晨晨的母親有關,呂晨晨與汪悅進共同成立了該計畫。

根據《大紀元》查到的公開資訊,媒體實驗室在2023年10月26日,在上海與瑞安新天地及開目文化科技合作,進行名為「開目劇場:形‧影‧神」的文化體驗展覽。

《波士頓環球報》報導,汪悅進表示,呂晨晨是哈佛大學的學生助理,不參與媒體實驗室的財務或行政決策;合約係透過哈佛大學的標準供應商流程管理,他本人和實驗室從未從開目公司獲得經濟利益。

他補充,媒體實驗室與開目公司僅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合作過一次。

吹哨人:創立者之妻有決策權

梁怡儀還指控汪的妻子盧潔(Jie Lu,音譯)在訪問學者錄取過程中扮演了不當角色。她指出,盧沒有正式的學術背景,卻負責大部分面試,並在跟申請人簡短交談後決定錄取結果。

汪悅進表示,雖然他的妻子盧潔會協助篩選申請者,但最終由他決定;盧潔以志工的身分參與,不收取報酬,「完全出於她對媒體實驗室項目的熱愛」。

盧潔的領英資料顯示,她是摩根士丹利的高層主管,同時擔任媒體實驗室志工顧問委員會的主席。其他兩位成員分別是:一家私募股權公司的創辦人,該公司專門為富裕家庭提供財務規劃服務;一位常駐波士頓的中國石油公司高層主管,他曾為中共國家電視台主持過一個兒童節目。

付不起錢就無法錄取

《波士頓環球報》報導,梁怡儀說,盧潔參與媒體實驗室工作之深入,在哈佛大學校內實屬罕見。

2023年10月,媒體實驗室正在篩選候選人時,梁怡儀指出其中一位候選人不確定能否負擔每年1萬美元的管理費(當時比之前又上漲),盧潔直接回覆:「(沒錢)就不用再問了,如果她付不起,我們就不能接收。所有訪問學者都必須繳這1萬美元,是強制性的,他們怎麼籌錢是他們的事,跟我們無關。」

根據他們查閱的數十則內部訊息,盧潔主張將實驗室交給一位人脈廣泛的實習生,這種做法引起其他員工的疑慮。

2024年,盧潔至少四次推薦訪問學者候選人,甚至指明哪些人可以不用接受面試。盧本人主持面試,並在一次篩選後告訴工作人員,「我們決定只錄取兩名學生」,而被錄取者中有一人只能在校就讀三個月。

律師:販賣身分恐觸法

美國移民律師柏格(Dan Berger)告訴《波士頓環球報》,J-1簽證的本意是文化交流,不是賣身分。他提醒,如果國務院認定某機構系統性以高額費用換取掛名資格,可能直接吊銷該機構未來10年的J-1擔保資格。

國務院的調查正值共和黨議員和川普政府密切關注哈佛大學與中國的關係之際。今年春天,聯邦眾議院「對中共特設委員會」啟動調查,指控哈佛大學與中共關聯團體保持合作關係。

哈佛大學的學生日報《哈佛克里姆森報》(Harvard Crimson)也報導,國務院正對哈佛大學媒體實驗室前雇員的投訴展開調查。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告訴《波士頓環球報》,國務院「無法對進行中的個案審查細節發表評論,也無法對個案置評」。◇

延伸閱讀
川普政府:哈佛大學涉反猶 侵犯民權
2025年07月01日 | 4個月前
【哈佛事件】川普:不會禁陸生來美
2025年06月06日 | 5個月前
哈佛案延燒 反猶調查擴及加州大學
2025年05月28日 | 6個月前
川普籲哈佛提供國際生身分資訊
2025年05月25日 | 6個月前
哈佛拒絕調整政策 白宮凍結720億經費
2025年04月15日 | 7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