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降論蔓延 學者:心垮城自破

《台灣全民安全指引》提到「若台灣遭受軍事侵略,任何宣稱政府投降的訊息都是假訊息」,遭特定人物質疑。學者指出,當政治人物開始把投降包裝成「理性與和平」,才是真正危險。(中央社)
《台灣全民安全指引》提到「若台灣遭受軍事侵略,任何宣稱政府投降的訊息都是假訊息」,遭特定人物質疑。學者指出,當政治人物開始把投降包裝成「理性與和平」,才是真正危險。(中央社)

【記者戴德蔓/台北報導】

台灣社會近來圍繞《台灣全民安全指引》掀起一波討論,手冊提到「若台灣遭受軍事侵略,任何宣稱政府投降的訊息都是假訊息」,遭部分政治人物質疑「『不投降』不是負責任政府的做法。」對此,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黃貞祥直言,台灣正被推向一個危險的心理狀態——越來越多人相信「投降比較安全」。他警告,這句話看似溫和,卻可能比飛彈更具破壞力,「若心先倒了,城池恐怕不攻自破。」

政府正在向家家戶戶發送《台灣全民安全指引》,內容包括緊急時刻的避難須知,以及自救、互救的資訊。國民黨前發言人李明璇近日質疑手冊內容,稱「『不投降』不是負責任政府的做法,守護人民才是」,黃貞祥認為,當政治人物開始把投降包裝成「理性與和平」,才真正危險。

黃貞祥21日在臉書以〈當我們輸了心,城池不攻自破〉為題發文指出,「投降比較安全」並非一般輿論,而是中共長期認知作戰的精密布局。他形容,當台灣社會把「和平」等同於「放棄抵抗」,把「務實」等同於「屈服」,那麼戰爭還沒開始,勝負已經決定。「(投降比較安全)這句話沒有飛彈,卻比飛彈更能摧毀一座城市的防衛意志。」

黃貞祥指出,中共對台的操作是雙線並進,一方面在內部打造「統一必然」敘事;另一方面以海空軍演、灰色地帶行動、經濟威脅與假訊息滲透壓迫台灣。這些手段看似未開火,卻足以讓社會陷入疲憊、焦慮與自我懷疑,只要民心坍塌,整個社會就會提前崩潰。

「投降不會換來和平,只會讓人失去選擇和平的資格。」黃貞祥舉香港為例,《國安法》上路後,新聞自由、集會自由與選舉制度在短時間內被全面重寫;而俄羅斯在烏克蘭占領區強制改姓、洗腦孩子的案例,也反映占領後不會是維持現狀,而是制度與文化的深度清洗。

四步驟使「投降論」獲得市場 符合中共三戰戰略

黃貞祥指出,「投降主義」能在公共語境站穩腳步,是因為經過精心包裝與長期累積。他整理出四個典型步驟:放大政府無能與孤立感:製造「國際不會救台灣」;渲染社會脆弱點:以經濟、產業等議題挑動恐慌;把投降包裝成理性選擇;用「和平最重要」遮蔽本質;標籤抵抗者,將反抗描繪為極端或好戰。他認為,這與中共的「輿論戰、心理戰、法律戰」完全契合。

黃貞祥表示,真正的防禦不是戰時才開始,而是平時就要建立「不投降」的集體預先承諾。◇

延伸閱讀
抖音難禁 教部籲加強素養教育
2025年11月20日 | 3天前
網紅校園直播 教團:侵害隱私
2025年11月20日 | 3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