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美導入深層式AI減文書 走出台灣醫療新路
2025資訊月「傑出資訊人才獎」得獎者之一、奇美醫院教學部部長廖家德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分享,院方自2023年開始在臨床端導入深層式AI,用來協助整理病例、臨床紀錄與專業文書,大幅減少醫護及醫療團隊的文書時間。他說,奇美醫院選擇先把工具做給同仁,讓大家能把更多時間還給病人,「我覺得我們是為台灣的醫療走出了一條沒有人走過的路」。
廖家德表示,過去多數醫療AI多用於疾病預測或影像偵測,奇美醫院則反向思考,從醫療現場最痛的文書負擔開始做起,目標是「先照顧同仁,再讓同仁照顧病人」。他舉例,院內營養師每天能省下約200分鐘文書時間,「這不是提早下班,而是可以多花時間和病人說明什麼是好的菜單、好的食物,而不是丟一張單子就走。」
至於為何能節省大量時間,他說,過去醫師、護理師、藥師的紀錄分散在不同系統,常需要重複查詢、重複輸入。現在透過AI把資訊快速串接,整理速度變快、內容也更完整正確。「藥師以前要開好多個系統,現在AI一整理,馬上就能掌握病人狀況。」
外界關心AI是否能舒緩醫護人力壓力,廖家德坦言,不想讓醫院以為導入AI是為了「減少人力」,而是希望能吸引原本流失的專業人員願意回來。他說,目前台灣約有四成拿到護理執照的人不願意回到臨床,「不是護理人力不夠,是大家不願意回到職場。」
廖家德指出,AI若能讓每位專業人員都有「安心的數位助理」,降低負荷、改善工作環境,就能減少身心倦怠,讓更多人回流。「政府也支持我們做系統調整,就是希望讓同仁工作起來更得心應手。」
他說,奇美醫院自行研發這套系統,也因此成立新創公司「本一科技」,協助各醫院導入。台灣共有22間醫學中心,目前已有21間聽取過奇美分享的經驗,有些醫院甚至多次來交流。「大家都覺得大開眼界,醫生很聰明,給了方向,他們自然會往下走。」
至於外界擔心AI「幻覺」造成的錯誤,廖家德說,奇美已建立六層的防幻覺機制,包括「AI審AI」、人工抽審與最後的人工確認,「臨床紀錄永遠不會直接給病人,一定由人確認。」
這套系統自2023年11月起實施至今將近兩年,單月已超過十萬人次使用。廖家德透露,奇美的新進護理人員留任率達92%,是目前全國最高,藥師與護理人力也都滿載,沒有關床。「我們從快被評不過醫學中心,到現在藥劑部完全回復到應有的臨床角色。奇美醫院做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