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雙11促銷圈套多 消費者投訴增
中國一年一度的「雙11」購物節,繼去年熱度明顯回落後,今年的市場氛圍更加冷淡。儘管各大平台提前開啟促銷,推出各種行銷活動吸引消費者,但實際情況卻存在價格虛高、規則不明、價保(價格保障)難兌現等問題。部分商家的促銷行為正在耗損消費者信任,「雙11」正面臨信任危機。
「先漲後降」虛假優惠頻現
不少消費者為了以更划算的價格購買所需商品,特意將商品在「雙11」前加入購物車,等待大促銷時一口氣下單。然而,大促銷當天,部分商品價格反而比平時更高。
來自上海的消費者張先生表示,10月27日他將一款刮鬚刀頭加入購物車,想觀察價格走勢。4天後,同一網址、同一規格的商品到手價從260多元(人民幣,下同)飆升至590多元,漲幅超過一倍。兩分鐘後刷新頁面,價格又降至280多元。而另一商品原價在同一網址下也經歷了「雲霄飛車」:從317元漲至670元,又降至523元。
杭州消費者麥女士告訴記者:「我提前加購的商品結算時反而漲價了。」她聯繫客服反映後被告知,「屬於商家正常經營行為」。不少消費者在社交平台上吐槽:「每天價格都不一樣,剛要下單就漲了。」、「商家在活動前臨時加價,看似滿減(滿額折扣)、優惠券一大堆,實際算下來比平時還貴。」、「現在的雙11,看似優惠的背後,全是套路。」
對比多個比價平台資料發現,不少商品在促銷前悄然提價,再以「滿減」、「補貼」等形式降價銷售,表面上折扣力度較大,實則價格高於平日。在京東平台上,電腦記憶體金榜前十款產品較10月初普遍上漲40%以上,部分固態硬碟的雙11價甚至比日常售價更高。
促銷規則複雜 消費者疲於應對
今年「雙11」,各平台使用「低價」、「降價」、「滿減」、「贈品」、「優惠券」等多種行銷手段,規則複雜多變。各種消費券、滿減活動的使用條件讓不少消費者直呼「眼花繚亂」。更讓消費者不滿的是,一些高額優惠券要麼無法使用,要麼規則設置不合理。
上海市民吳女士表示,她在某嬰幼兒用品旗艦店看到「購買5套減525元」的活動,但結算時並未享受優惠。客服解釋稱「活動仍在審核中」,至今仍無法使用優惠券。
不少網友反映,許多優惠券設置條件苛刻,部分商品無法使用;還有消費者指出,商家宣傳的「最低價」往往需要加上「跨店滿減」才能實現,如果不再購買其他商品、未達指定金額,就無法享受優惠。
有消費者在社交平台上吐槽:「多張優惠券不能疊加使用、適用範圍有限。買個東西像做數學題,價格規則太亂。」也有消費者表示:「買個東西要過一關又一關,參與雙11這麼多年,第一次感覺心累。」
為吸引消費者,不少購物平台推出「30天保價」(保證最低價)等宣傳口號。然而,在某協力廠商的投訴平台上,關於「雙11價保」的投訴就達上萬條,多名消費者反映,「雙11」期間購買的商品並未如商家承諾為「最低價」。當提出價保申請時,商家往往以「平台優惠券、贈品不參與價保」或「早買早享受」等理由拒絕;更有商家透過下架商品或更換網址來規避價保責任。
從曾經「狂歡」到理性 消費熱降溫
自2009年阿里巴巴發起「雙11購物節」以來,這一電商促銷活動已走過17個年頭。曾經的「全民狂歡」創造了銷售紀錄,如今熱度明顯下降,自2024年起,多家平台已不再公布成交總額。
中國經濟網11月11日發文稱,「價格迷局不破,雙11終將失去人心」,文章指出,從「先漲價後降價」的價格「變裝秀」,到「不同人不同價」的隱性欺騙,再到「湊單越湊越貴」的規則陷阱,「雙11」曾經的「消費福利」正在被層層套路消解。
安徽出版集團旗下的《市場星報》指出,今年雙11不再有需要紙筆演算的滿減套路,消費市場的降溫肉眼可見。過往雙11打開朋友圈就是滿滿的「戰利品晒單」如今不見蹤影,小區快遞驛站也不再大排長龍等待取件,就連促銷簡訊都只剩零星幾條。報導形容,雙11購物節「正以一種近乎退潮的靜默完成轉型」。
路透社引述功夫數據(Kung Fu Data)執行長賈德納(Josh Gardner)的說法,今年雙11情況喜憂參半,用「低迷」來形容今年雙11期間的市場情緒和銷售情況或許比較貼切。該公司為十幾個全球時尚和生活風格品牌管理中國網路商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