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友善石虎農作 展現農業與生態共榮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新竹分署、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與苗栗縣政府11日在縣府第一辦公大樓舉辦「攜手石虎 共築綠網-苗栗友善石虎農作推動成果發表會」,展示農友們的特色產品,並表揚16位長期投入的農友與苗栗區農業改良場等6個協力夥伴。
苗栗縣府農業處指出,石虎在臺灣是僅存且瀕臨滅絕的原生貓科動物,推動友善石虎農作不僅是守護石虎棲地,更是建立永續農村的關鍵行動。副縣長邱俐俐表示,苗栗是全台石虎族群最密集的家園,保育的關鍵在於人與土地如何重新連結。從通霄第一位「友善石虎農作標章」農友,到如今已有16位農友投入,面積從1公頃擴大到18公頃,背後是一群願意為山林讓路、與自然共生的農人。
苗栗地區自112年起推動友善石虎農作,已有14位友善石虎農作農友及2位「友善石虎農作-安全蔬果」農友加入,分布於通霄鎮、西湖鄉、後龍鎮、公館鄉、苑裡鎮、三義鄉、卓蘭鎮、大湖鄉及獅潭鄉等地,作物多樣,包括稻米、紅棗、蜂蜜、文旦、檸檬、油茶、油甘、奇異果、芭蕉與芭樂,總面積達18.24公頃。這些農友以實際行動守護石虎,不僅降低農業對生態的衝擊,也為當地生物多樣性創造更穩定的生存空間。
西湖鄉的文旦農友徐先生分享,他早期是採行一般農法,為了響應政府政策而轉為有機耕作。起初仍習慣將草割得整齊乾淨,經大誠土壤作物技術館陳興宗老師指導後,逐漸理解「顧草才能養地」,開始以草生栽培方式經營農園,並配合政府推動農業廢棄物回歸田區,讓園區逐漸展現自然生機。雖然初期曾遭遇病蟲害挑戰,但隨著生態平衡恢復,近年農作物品質明顯提升,甜酸比例適中、香氣更加濃郁,展現友善耕作與生態共榮的成果。另外,獅潭鄉的油茶農友劉先生提到,自從加入友善石虎農作後,農產品能見度提升,也增加銷售通路。
農業處表示,為了提升石虎的棲地品質,並提供安全、健康的食物來源,「友善石虎農作標章」的推動是鼓勵農友配合「不放養、不餵食犬貓」,並避免使用可能危害野生動物的資材,如獸鋏與鳥網,以環境友善方式進行農業生產,打造野生動物安全的生活空間,同時提升農產品品質與市場競爭力,讓農業發展不再是保育的對立面。
另外,透過標章制度與跨域合作,能兼顧生產、環境與保育,讓保育理念轉化為地方發展的新動能。未來將持續深化與在地農友、社區及企業合作,推動更多農友參與及擴大友善田區面積,讓「友善石虎農作」不僅成為環境保育的象徵,更成為地方特色產業的新亮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