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旬失智翁妻子獨自照護 苗可麗:善用資源減輕壓力

伊甸公益大使苗可麗和長輩代表國富伯伯、照顧者代表尚美阿姨,鼓勵長照家庭尋求專業服務,減輕照顧者負擔,才能共享天倫。(伊甸基金會提供)
伊甸公益大使苗可麗和長輩代表國富伯伯、照顧者代表尚美阿姨,鼓勵長照家庭尋求專業服務,減輕照顧者負擔,才能共享天倫。(伊甸基金會提供)

【記者徐乃義/桃園報導】

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長輩超過466萬人,加上失智症盛行,長期照顧可能成為每個家庭的課題。今年伊甸基金會攜手同樣身為照顧者的公益大使苗可麗,呼籲長照家庭善用資源、勇於求助,讓專業分擔壓力,不讓長期照顧成為家的負擔。

衛福部資料,目前國內65歲以上失智人口約35萬人,推估在2041年將達68萬人,形同每30分鐘就出現一位高齡失智者。失智症者因疾病影響,會產生不同的情緒、認知等障礙,容易導致多種併發症及失能引起的身體機能退化,面對各自相異的症狀及疾病進程,照顧者只能靈機應變、疲於照顧。

86歲的國富伯伯年輕時以教育為志業,畢業於台南師專,長年服務於小學並擔任訓導主任。退休後,他仍勤於自我成長,參與登山社團、日文學會與健康講座,日常以甩手運動、閱讀報紙、練習書法,生活充實而愉快。

77歲時,伯伯逐漸出現失智症狀,並於82歲確診為輕度失智。疫情期間,他幾乎喪失所有生活交際,也漸漸對以往的嗜好失去興趣,個性變得十分黏人又沒安全感,幾乎24小時都不能離開太太身邊,還開始出現遊走的症狀,甚至晚上自己開門出去,曾走失了幾次,讓家人擔驚受怕。

在孫子的提醒下,太太想起就位於住處附近的日照中心,第一次參觀環境時,還處在失智初期、有點脾氣的國富伯伯相當抗拒,便回歸家人照顧;直到2024年,伯伯個性穩定很多,第二次嘗試,在5天的適應期後,終於願意留下來。

在日照中心,有照顧團隊陪伴,固定時間上課、吃飯、和同儕相處,晚上回家就能洗澡、睡覺,讓國富伯伯的生活作息穩定許多,身體功能與失智狀況也維持得不錯,白天有地方照顧、晚上也不再出現遊走。據日照中心照顧者負荷評估表顯示,進入日照兩個月後,太太壓力指數已下降超過六成。

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表示,每個人生活中都會碰到無數的門,門內通常是安全的、有歸屬感的,門外則是新鮮而陌生的。而人的一生總是出門迎向挑戰,入門和所愛之人休養生息。但隨著年紀增長,認識的人逐漸凋零,許多長輩甚至不再開門、不再出門,漸漸成為社會中的孤島。鼓勵每個人重新擁抱新生活,在人人「呷百二」的新時代,給自己人生重新發光的機會。

國富伯伯和太太一起參加日照的一日遊,減輕照顧負擔,讓生活更快樂。國富伯伯和太太一起參加日照的一日遊。(伊甸基金會提供)
伊甸透過專業、在地化服務,陪每個長照家庭快樂慢老。伊甸透過專業、在地化服務,陪每個長照家庭快樂慢老。(伊甸基金會提供)
延伸閱讀
長照地方自籌款 明年中央補助增19%
2025年11月04日 | 16天前
年輕世代投入 屏東長照注入新動能
2025年09月21日 | 2個月前
長壽風險 推升保險多元需求
2025年09月15日 | 2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