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風險 推升保險多元需求

台灣正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使金融業面臨轉型挑戰。金管會主委彭金隆近期表示,台灣保險體系必須盡速從「思維、服務、技術、法規」層面的改變,來滿足高齡者的財務與照護需求。壽險公會也揭露保險商品的設計,可從四大面向因應長壽風險。
長壽風險是指因預期壽命延長,導致個人在退休後的儲蓄可能不足因應生活、醫療等相關費用的增加,而面臨財務耗盡風險。
根據國發會報告預測,台灣2030年65歲以上人口將突破1/5,2050年更將接近四成,未來每2人可能就有1名長者。面對這樣的人口結構轉變,對於醫療、長照、勞動市場、甚至金融保險領域,都是一個嚴峻考驗。
隨著台灣人越來越長壽,南山人壽董事長尹崇堯更提及,未來50年後,新生兒中有三成可活到100歲,也開始讓保險公司從傳統的事後給付,慢慢轉變為更具前瞻性的事前預防,例如在理賠之前協助保戶做健康管理,提早降低風險。
保險業因應長壽風險
壽險公會揭4大策略
壽險公會接受《大紀元》採訪表示,長壽風險持續推升保險的多元化需求,尤其在保險商品設計上,應該要有四大核心策略,來衡平民眾的保險保障與公司的穩健經營。
壽險公會指出,首先,民眾除了健康險與長照險,應該將其他醫療與退休年金納入保險考量,藉此因應長壽所帶來的生活開支;第二,由於退休生活可能長達數十年,穩定投資收益類型的保險,近期需求也有增加趨勢。
第三,對於保險公司而言,長壽風險意味著更長的給付週期,為穩定公司財務,應強化資產配置、優化長期負債與資產的匹配性;第四,則是透過保費折扣、保額提高或回饋金等獎勵機制,鼓勵保戶積極參與運動或定期健檢,以降低罹病率與醫療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傳統保險多以現金理賠為主,隨著台灣人口逐漸高齡化,擁有照護與居家服務的「實務給付型保險商品」,需求也日益增溫。
壽險公會表示,保戶在發生事故時,這類保險商品除了現金理賠,也可選擇由保險公司直接安排居家照護、輔具租賃或居家環境改造。例如,當被保險人失能時,保險公司能與合作機構直接派員到府照護,減少家屬奔波、避免保戶墊付費用。
健康數據導入保險?
隱私、合法性成挑戰
金管會日前提及「即時健康數據」導入保險的可能性,或作為未來調整保費的依據。目前日本部分保險公司也有透過穿戴裝置、手機App,蒐集運動、睡眠等數據的計畫,希望能改進風險計算與保費定價的方式。
不過,壽險公會坦言,這涉及個人隱私與資料治理等複雜議題,如何確保合法性與資料安全,是當前最大的挑戰。目前健康資料的治理、匿名化處理與授權機制尚待健全,仍需進一步明確法規與技術指引,未來保險業也應思考如何建立標準化、合法授權並能即時調用的數據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