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駐愛國設處卡關 外交部:持續深化合作

外交部資料照。(記者宋碧龍/攝影)
外交部資料照。(記者宋碧龍/攝影)

【記者林丞奕/台北報導】

2023年,愛沙尼亞政府宣布接受台灣設立「代表處」,至今卡關。日媒報導說,卡關原因是「台灣、台北」的名稱上陷入分歧,引發關注。對此,外交部4日揭露台灣與波羅的海三國的交往策略,就是「利人利己,互惠雙贏」。外交部表示,將推動與歐洲相關國家在無人機等產業合作,攜手打造非紅供應鏈。

日媒《日經亞洲》報導,知情人士透露,愛沙尼亞與台灣原定在愛國首都塔林設置代表處卡關,原因是台灣希望使用「台灣」命名,而愛沙尼亞因怕北京反彈,堅持沿用國際慣例的「台北」。

外交部4日舉行例行記者會,外交部發言人蕭光偉表示,就中華民國台灣而言,在歐洲非邦交國推動總合外交,核心目標簡單一句就是「利人利己,互惠雙贏」,深化實質夥伴關係、擴大民主價值連結。此外,並強化經貿、安全及科技等多層面合作,讓台歐能共享繁榮與安全。

蕭光偉指出,外交部長林佳龍今年9月在「華沙安全論壇」就已經呼籲,台歐應攜手共同合作;台灣海峽及波羅的海等區域,海纜不斷遭受惡意破壞,林佳龍提出「國際海底電纜風險管理倡議」;在經貿與產業合作方面,台歐秉持對供應鏈「去風險化」(de-risking)的共識,攜手建立民主供應鏈,推動半導體、人工智慧(AI)、再生能源、醫療科技等關鍵產業合作,發揮互補優勢。

此外,蕭光偉強調,外交部將推動與歐洲相關國家在無人機等新興關鍵產業,以及全社會防衛韌性進行合作,推動台歐攜手打造民主非紅供應鏈,強化台歐策略夥伴關係,這可說是台灣對於歐洲以及波羅的海國家推動的交往策略。◇

 
延伸閱讀
唐詩宋詞「忍」之境界賞析
2025年10月28日 | 10天前
美國電價大漲 矛頭直指綠能政策
2025年11月03日 | 4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