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PMI至50.3%重回擴張
                中經院3日公布,10月台灣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終結連續4個月的緊縮,回升至50.3%的擴張區間;非製造業經理人指數(NMI)也同步上升至54.4%。中經院院長連賢明指出,AI產業帶動電子、電力與機械相關需求是主要動能。然而,傳統產業仍受美國對等關稅影響,企業對未來半年景氣仍偏保守。
最新數據顯示,受惠於AI伺服器、先進封裝及高頻寬記憶體(HBM)的強勁需求,電力暨機械設備產業PMI已連續2個月擴張至51.8%,新增訂單與生產指數同步上揚。
整體製造業方面,新增訂單與生產雙雙轉為擴張,分別升至51.1%與53.2%,帶動PMI攀升2個百分點至50.3%。中央研究院經濟所研究員簡錦漢分析,Google與亞馬遜Lambda等科技巨頭正擴大資本支出,這股趨勢短期內不會停,應能支撐半導體先進製程、雲端運算設備領域一段時間。
不過,中華採購與供應管理協會顧問白宗城提醒,10月PMI翻揚雖然可喜,但部分新增訂單是「預做明年第一季備貨」,未必代表景氣全面復甦。他指出,美商客戶正要求供應鏈加速撤出中國,短期內供應鏈重整仍會干擾製造節奏。
傳產保守迎戰關稅衝擊
連賢明指出,儘管10月製造業反映出口暢旺與AI相關投資熱潮,但未來6個月展望指數僅回升至41.5%,顯示廠商對第四季後的景氣仍持保留態度。
他表示,美國對等關稅的衝擊雖然較年中趨緩,但影響仍集中在塑化、金屬及傳產領域,即使AI產業抵銷了部分負面效果,「要說關稅風暴已過恐言之過早」。不過,市場預期傳產出現急遽下滑的狀況並未發生,比中經院原先推估稍微樂觀。
連賢明形容目前的美中貿易關係,就像一場已經寫好結論的婚約,雙方大致同意不再惡化,但也難見重大突破。他強調,台灣短期仍需在兩強博弈中調整產業布局。
非製造業受惠旺季回升
非製造業方面,受惠於步入第四季傳統旺季與國慶假期的挹注,商業活動與新增訂單回升,住宿餐飲、零售及不動產業帶動NMI升至54.4%,呈現擴張態勢。
然而,批發與運輸倉儲仍受關稅與成本壓力干擾,表現較為疲軟;非製造業的未來展望指數也連續第八個月呈現緊縮,顯示服務業對前景仍抱持謹慎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