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推動駐韓美軍「戰略轉型」
                美國戰爭部部長赫格塞斯(Pete Hegseth)週一(11月3日)抵達首爾,展開對韓正式訪問,預計與韓國國防部部長安圭伯(Ahn Gyu-back)會談,討論重塑美軍在韓國派駐的角色,並計畫共同視察兩韓邊境的非軍事區(DMZ),以展現兩國在區域防務上的緊密聯繫。
美韓將於週二(11月4日)舉行年度「安全諮商會議」(SCM),作為兩國軍事同盟的最高層對話機制,旨在確立聯盟發展方向,並協調應對北韓核武與飛彈威脅的防禦策略。
韓國國防部表示,會議將聚焦聯合防禦準備、區域安全合作,及網路與飛彈防禦等議題,同時探討如何因應「變化中的安全環境與威脅」,進一步強化雙邊聯盟。
由「半島導向」到「印太導向」
華盛頓近日積極推動駐韓美軍(約2.85萬人)戰略角色轉型,目標是提高其機動性與多任務能力,使之不僅局限於半島防衛,也能在必要時支援更廣泛的印太行動,例如協助台灣防衛、牽制中共在南海與東海的軍事行動。
該構想意味美韓同盟正由「半島導向」逐步走向「印太導向」,以符合美方全球戰略重心東移的政策。
雖然首爾對此轉變仍持審慎態度,擔憂可能牽動與北京的敏感關係。不過,韓國在過去二十年持續強化防務能力,目標是在戰時接管韓美聯合部隊的作戰指揮權,包括該國約45萬名現役軍人。
軍費分擔與預算壓力
美國總統川普重返白宮後,再度要求盟國增加防務開支,以分攤美軍駐紮費用並強化盟國防務責任。
今年7月,川普政府表示,韓國應支付每年高達100億美元的防務費用,並將此納入貿易談判框架。8月,美方官員進一步建議首爾將國防支出提高至國內生產毛額(GDP)的3.8%,遠高於目前的2.3%。
韓國總統李在明8月底訪美後宣布,2026年國防預算將達66.3兆韓元(約新台幣1.6兆元),較2025年增加8.2%,為近年最大增幅,重點投入高科技武器、飛彈防禦與反北韓威脅等領域。
板門店行程與威懾訊號
與此同時,擁有核武的北韓並未回應韓國及美國的對話呼籲,持續推進飛彈及常規軍事能力建設,使半島局勢再度升溫。
就在韓國主辦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袖會議前夕,北韓於10月22日上午自黃海南道一帶向東北方向發射多枚短程彈道飛彈,飛行約350公里;10月29日又在半島西側海域試射巡弋飛彈,引發各界關注。
赫格塞斯此行亦預計與安圭伯共同前往板門店停戰村視察。此行程被視為美韓展示聯防決心與嚇阻能力的象徵舉措,同時向區域釋放訊號:威懾並不意味升級,對話之門依然敞開。
美中將開通軍事熱線
赫格塞斯上週六(11月1日)與中共國防部部長董軍會談後表示,美中之間將建立軍事溝通管道,以化解因誤判引發的衝突,此舉旨在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
10月30日,川普與中共黨魁習近平在韓國釜山舉行峰會後達成多項共識,包括開通軍事熱線,以防止雙方因誤判,在南海、台海等熱點地區引發衝突。
福斯新聞報導,赫格塞斯在平台X上表示,美中峰會之後,他與董軍舉行了「積極的會晤」;雙方一致認為,美中關係的最佳發展路徑是「和平、穩定和良好的關係」。
赫格塞斯寫道:「董軍海軍上將和我均同意,我們應該建立軍事對軍事的溝通管道,以化解衝突和緩和任何問題。我們很快將就此舉行更多會議。」此次美中防長會談是在馬來西亞舉行的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防長擴大會議期間進行的。
美籲東協應對中共南海威脅
近年來,南海緊張局勢持續升溫。中共對南海的主權聲索與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和汶萊所聲稱的領土重疊。
中共海上艦隊已多次與菲律賓船隻在爭議水域對峙。北京官方近日將菲律賓稱為「麻煩製造者」,原因是菲國與美國、澳洲和紐西蘭連續舉行聯合海空演習。
同樣在10月30日,赫格塞斯在東協防長會議上發言時指出,北京在南海的領土和海洋主張,違背了其和平解決爭端的承諾;中方將從菲律賓手中奪取的「黃岩島」指定為「自然保護區」。
赫格塞斯呼籲東協國家,加快與中共敲定南海行為準則,並提議建立「共享海上領域識別」網路和快速反應系統,「這些措施將確保任何面臨侵略和挑釁的成員不會孤軍奮戰」。赫格塞斯也對12月舉行的東協-美國海上聯合演習表示歡迎。
赫格塞斯在東協會議上的表態被外界解讀為美國在支持盟友、遏制中共擴張的立場堅定。美方一方面尋求與中共建立危機管控機制,另一方面則持續強化與東協國家的軍事合作,意在構建多邊制衡格局。
南海是全球最繁忙的航道之一,其穩定直接關係到亞太經濟安全。美中軍事熱線的開通,被視為降低誤判風險的重要一步。但有專家警告,在領土主權爭議未能解決之前,地區緊張局勢難以獲得根本的緩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