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習會未提台灣 川普:習清楚犯台的後果
                美國總統川普表示,上週四(10月30日)在韓國舉行的川習會中,中共黨魁習近平並未提及台灣議題,因為他「很清楚那樣做的後果」。
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新聞節目《60分鐘》11月3日播出的專訪中,川普再次提到,在他與習近平的會談中,「台灣話題從未被提起」。主持人提問說,若中共侵台,是否會下令美軍協防台灣,川普回答說,「他(習近平)很清楚那個答案。」他表示習近平完全沒提起台灣,人們對此有點驚訝。而習近平之所以沒有提到台灣,「因為他明白這一點,他非常了解(入侵台灣的後果)」。
當被問及若中共攻台,面臨的後果會是什麼時,川普拒絕透露具體方案說:「我不能洩露我的祕密。」他指出,習近平及他的官員也公開說過,「我們絕不會在川普總統任內採取任何行動(指入侵台灣)」,因為他們明白後果。川普於專機上也回應相關提問,除了表示「希望(中國)不會這麼做(犯台)」,還指出「這麼做對他們可能會非常危險」。CNN在7月9日播出的聲音檔顯示,川普總統在一場私人活動中說,如果習近平入侵台灣,他將轟炸北京。
川普:輝達頂級AI晶片不會給中國等國家
川普也表示,輝達最先進的人工智慧(AI)晶片(Blackwell)不會向「外來者」開放,即不會流向中國和其他國家,僅供美國公司使用。他說,「剛剛推出的新款Blackwell晶片,比其他所有晶片領先十年。不,我們不會把這款晶片出售給其他人。」
8月以來,關於川普是否會允許向中國出口Blackwell晶片的質疑一直不斷。對中鷹派人士批評說,他們擔心這將大幅提升中共軍事能力並加速其AI發展。中共問題特別委員會主席、共和黨眾議員穆勒納爾(John Moolenaar)表示,此舉「無異於向伊朗提供武器級鈾」。不過,川普告訴CBS,他不會允許向中國公司出售最先進的Blackwell晶片,但他並未排除中國公司獲得功能較弱版本晶片的可能性。他表示:「我們會允許(中企)與輝達進行交易,但不會讓他們購買最先進的晶片。」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上週表示,由於北京的態度,輝達沒有申請進入中國市場的美國出口許可證。他說:「他們已經非常明確的表明,現在不希望輝達進入中國市場。」
川習會後 美企持續尋求其他稀土供應源
「川習會」後,綜合媒體報導,企業界認為,與越南、泰國等國家相比,美國對中國商品關稅還是較高,而且美中衝突仍可能隨時再起,美企多年來將生產線移出中國的趨勢仍將持續。中共雖然同意暫停10月9日宣布的新一輪稀土出口管制,但並未改變4月推出的出口許可制度,代表美國汽車、電子與國防企業若要進口中國稀土磁鐵,仍須經過冗長的政府許可程序,還存在許多變數。因此,企業仍將持續尋找中國以外的稀土來源,特別是西方企業與政府正投入數十億美元,建立不依賴中國的關鍵礦物供應鏈。
據報導,印度政府希望吸引全球磁鐵製造商在印度設立子公司或合資企業,以帶動印度經濟發展,因此將提出700億盧比(約新台幣242.79億元)獎勵稀土磁鐵製造計畫,金額幾乎是先前2.9億美元(約新台幣89.31億元)的3倍,該計畫仍待印度內閣批准。
消息人士透漏,多家海外供應商表示,有意向印度提供稀土材料。印度政府預估,每年約需2千噸稀土氧化物,全球生產商可以滿足需求。報導說,該計畫若能順利推動,印度在電動車與再生能源產業鏈中的角色會更加關鍵,並可能與日本、澳洲、美國等盟友形成「去中國化」的稀土聯盟。
加拿大也希望成為稀土重要供應國,據《金融時報》報導,加拿大政府在與七大工業國家(G7)的其他成員國在多倫多進行為期2天的會談後,宣布25項關鍵礦產投資以及與盟友的合作計畫,以開發加國價值46億美元(約新台幣1,405億元)的稀土礦產,對抗中國在全球稀土貿易中的主導地位。
專家:台灣應回到雙邊互動
國策研究院董事長田弘茂表示,對美中關係目前看法,第一種是強調經貿與科技安全,認為美中正進行「有序脫鉤」(decoupling),兩國正在尋求各自自主過程中,並非突然決裂,而是循序漸進的降低依賴。另一種觀點認為,美中像是「百年馬拉松式競賽」,雙方都明白彼此無法完全切割,在競爭中維持「鬥而不破」、管控分歧狀態。第三種是「新冷戰」概念,也獲得國際上越來越多學者呼應。
田弘茂提醒,觀察國際局勢不能只看表面外交動作,背後結構性矛盾與政治壓力往往才是決定關鍵。美國面臨嚴重的社會與經濟矛盾;中國則承受財政、產業與權力結構調整,看清內在動因,台灣戰略與戰術才能放得準。他認為,不少多邊會議「形式化、機制弱、難解決重大議題」,東協與聯合國就是顯明例子。台灣策略重心應回到雙邊互動、合作,北方的日本重要性不言可喻;也需清楚與韓方定位,而在東協十國中,與台灣安全與經貿投資關聯最深者為菲律賓、越南、印尼、泰國、新加坡與馬來西亞。
對於美國對中國延長部分產品「301條款」關稅豁免期一年,國策研究院副院長郭育仁分析,主因是美中進入國內政治盤整期,川普即將面對最高法院對於對等關稅判決及明年期中選舉,習近平則是面對四中全會甫落幕、明年3月兩會決定事務規劃。美中從5輪談判中意識到高關稅、相互制裁報復,可能帶來極高成本和風險,並非兩國所能承受,今後美中經貿關係將慢慢進入「有序脫鉤」階段,而台灣在此節點,更要以雙邊主義精準鎖定對象與議題,把握節奏。
成功大學經濟系教授林常青認為,美中峰會帶來「戰術性降溫」:關稅下調、稀土出口管制暫停一年等安排,短期壓力減輕,但只是停火,不是結構性緩和,接下來應以「制度串聯」把自由貿易體系在最低共識下持續推進。未來局面將出現「貿易爭端降溫+制度紅利興起」局勢,不過供應鏈航運舒緩期限只有半年到一年,至於AI治理雖有共同語言,各國監理落差大,仍有長路要走。
他表示,WTO雖上修今年貿易成長,但對明年僅估0.5%,顯示明年仍是低成長的一年,突顯制度做實的重要性。台灣去年出口結構包括東協、美國兩端比重俱增,台灣應在「局勢降溫+制度紅利」的時窗內,把外部規範化為企業資產、把政策化為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