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央行修復個人信用 遭質疑「為促貸款」
中國經濟不振,民眾躺平,中共當局使盡各種手段鼓動民眾消費,但收效甚微,10月27日,中共央行宣稱將研究實施個人修復信用政策措施,引發猜測。
2025金融街論壇年會日前在北京舉行,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在會上宣稱,將研究實施支持個人修復信用的政策措施。據陸媒報導,根據中共《徵信業管理條例》,在徵信系統中,違約紀錄的存續期為5年。過去幾年,受新冠疫情(中共病毒)等不可抗力影響,一些個人發生了債務逾期,雖然事後全額償還,但相關信用紀錄仍持續影響其經濟生活。
為了讓個人加快修復信用紀錄,人民銀行正在研究實施一次性的個人信用救濟政策,對於疫情以來違約在一定金額以下且已歸還貸款的個人違約資訊,將不會在徵信系統中顯現。報導稱,這項措施預計在明年初執行。
早在今年6月26日,中共國務院就推出「關於進一步完善信用修復制度的實施方案」,聲稱「要加快完善信用修復機制」。網友評論說:「主要的問題還是金融機構的貸款發放不出去」、「大白話解說就是,一幫敢貸款消費投資的群體已經變成黑戶了,無法從從金融機構融資了」、「想讓人多貸款而已」。
還有網友分析,此政策明確「個人修復信用」的適用範圍是已經償清、但仍在5年存續期之內的個人債務違約紀錄,而不是尚未償清的部分;雖然說要「幫助個人修復信用」,但「個人」已經成了驚弓之鳥、已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對於剛還清債務的群體,用正常思維來說,他們對債務的風險偏好只會顯著下降,不可能去貸款。
分析指出,關鍵在於,如果失信人太多了,就會影響到違約信用紀錄的權威性,「就像人們常說的,一個兩個的是失信人,如果是成千上萬的呢?」所以,此政策其實是「試圖激勵有能力還款的群體盡快通過還款行為,擺脫『失信人』身分,而不是因先前的『徵信一黑就都完了』而選擇破罐子破摔,最終目的還是讓金融機構能夠盡量有效收回不良貸款。」
近年來,中國內需疲軟,消費不振,中共在8月首次推出個人消費貸款、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等政策,以刺激消費,被指政策效果有限。中國資深資本界人士徐真之前對《大紀元》表示,這個政策就是讓百姓個人負債,加槓桿來救中共的經濟,但錢不會投到消費市場去拉動經濟,還在金融系統裡面,「很多居民家庭的負債率本來就高,如果不是剛性的需求,他不會去借款的。」
中國問題專家王赫也認為,「中國的住戶存款近年大幅攀升至超過160兆元,相當於GDP的120%以上。大量的有錢人不願意花錢。這個消費貸款貼息只是一個點,還有限額,對渴望消費的人支持力度很小;而對於有錢人,有錢他不花。這個貸款沒有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