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災防機制 內政部將修《災害防救法》
內政部23日舉行記者會宣布將提出《災害防救法》的修法,未來修法內容包含明確中央跟地方的權責分工、強化疏散撤離、加強災害通報等,若民眾不配合疏散撤離,也可能會有3萬至15萬元的罰則。
內政部部務會報安排消防署報告「災害防救法歷次修法重點盤整暨災害防救法研議方向」,並於會後舉行記者會。內政部常務次長吳堂安表示,面對全球氣候變遷與複合、新興等災害挑戰,仍需審慎應對,快速應變。因此將邀集相關專家學者、中央部會及地方政府召開《災害防救法》研修座談會,納入各方災害經驗,完善災害防救機制。
吳堂安指出,政府在應處113年0403花蓮地震、114年0121嘉義地震、丹娜絲颱風、樺加沙颱風,以及花蓮馬太鞍溪、立霧溪堰塞湖等災害過程中,在中央地方分工權責、災害通報機制、疏散撤離落實、災害復原重建等措施上,仍有持續精進空間。
吳堂安說,未來將朝向明確中央與地方權責分工、加強災害通報讓民眾知悉、強化疏散撤離、精進復原重建、建立通信韌性、災害漫遊、針對假訊息查證等面向,研議修正《災害防救法》,全面強化我國災害防救機制。
消防署主祕張裕忠補充,這次堰塞湖事件有些民眾沒聽到警報、廣播設備可能有故障情形,未來會考慮在法條上增列加強演練、定期檢測廣播設備;有些民眾不配合疏散撤離的話,可能會有強制執行,甚至罰則(3至15萬元)的草案研擬;未來條文裡面,電信業者必須要有備援機制、網路漫遊的啟動,授權給應變中心開啟。
推動建築物近零碳轉型
內政部:邁向2050淨零目標
部務會報也安排建築研究所報告「建築物近零減碳推動情形」,吳堂安表示,內政部推動「近零碳建築減碳旗艦行動計畫」,本計畫除持續推動建築物設置太陽光電、建構易成孤島地區能源自主韌性及取得建築能效標示外,也與環境部及大專院校合作辦理近零碳建築綠領人才培育,跨部會合作共同邁向2050淨零目標。
吳堂安表示,建築物設置立面太陽光電,除可擴增綠能供給外,結合老宅延壽計畫,更可同步改善外牆磁磚剝落問題,提升居住環境安全性與舒適度,也可達成2030年住宅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較基準年(2005年)降低35%的目標,現正積極辦理建築能效法制化作業,推動建築近零碳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