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持久戰 分析:進寸退尺
中共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為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布局,也就是所謂的「十五五」。與此同時,中共官媒連發兩篇文章,吹捧在中共領導下的經濟「成就」。不過,也有評論認為,「十五五」規劃只是走過場,實際上中共激烈的內鬥問題才是四中全會焦點。
中共第四次全體會議10月20日至10月23日舉行,審議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策定2026至2030年中國經濟社會所謂的發展藍圖。四中全會採閉門會議,沒有公開的記者會,也不接受外籍新聞媒體採訪,會後統一由新華社等官媒發布通稿。
新華社搶先在19日深夜發出6千多字長文,聲稱通過三個五年的努力,中國到2035年基本實現所謂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調「十五五」正是承上啟下的關鍵五年。20日,新華社發布所謂「權威快報」,宣稱四中全會已經敲鑼,習近平當天代表政治局向全會作工作報告,朗讀了第十五個五年經濟規劃稿子。
中國經濟持續不振,新華社卻還吹捧「十四五」以來中國經濟總量連續跨越,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的開創性進展、突破性變革、歷史性成就」。
對此,中國資本市場資深人士徐真認為,「『十四五』期間它最大的『貢獻』是中共的一人化領導,黨要管一切。你看現在畢業就失業,學歷不值錢,碩士生、博士生、大專生畢業以後,很多開滴滴的、送外賣的大有人在。『十五五』期間,還會加速經濟的下行,百姓的日子還會更苦。」
徐真指出,在「十四五」期間,發生了幾件比較大的事情,「第一個就是以恒大地產破產清算為標誌事件的整個中國房地產行業的泡沫破裂。這是一件大事,這預示著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輪子已經熄火了。第二件大事,就是貿易戰帶來的整個外需的不暢,外需的大幅度的萎縮。這兩個輪子停下來的經濟增長模式,就意味著停滯帶來的就是改革開放的增長模式的破產和終結。」
《大紀元》專欄作家王赫表示,「中共在制定『十四五』規劃的時候,當時已經認識了中國經濟問題很大,官方的話說要打一場持久戰,因為這都是結構上的問題。但是從之後的五年情況來看,中共在政策上,在體制上的這個改革,它不僅沒有推進,反而已經使中國經濟根基受到了很大的挫敗。過去中共是靠房地產和賣地收入來推進經濟發展,現在是房市坍塌,使整個中國經濟一下子被帶進坑裡去了,這個影響不是三年五年就能夠消除的。」
徐真提到,「整個後疫情時代的人們不敢消費,對經濟的發展和前途無望,帶來的就是消費降級,破產潮和失業潮大量的湧現,帶來的結果就是百姓的負債,企業的負債和政府的負債。這三大負債實際上擊垮了中國的另外三個產業化的破產,第一個就是住房產業化,醫療產業化和教育產業化的破產。」
中國經濟急需解決的是消費需求不足、產能過剩這長期結構性問題。評論認為,「十五五」規劃只是走過場,實際上中共激烈的內鬥問題才是四中全會焦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