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擬提升光電板回收費

太陽能光電板示意圖。(中央社)
太陽能光電板示意圖。(中央社)

【記者莊璦筠、常懷仁/台北報導】

颱風丹娜絲造成逾10萬片光電板毀損,以及烏山頭水庫的浮動光電板,引發社會關注光電板汙染跟回收議題。有立委擔憂現行光電板回收費每瓩僅新台幣1千元,恐不夠支付未來龐大的處理費用,環境部長彭啓明20日表示,將在年底前提出處理方案,包含調升回收費率。

民進黨立委林月琴20日質詢時表示,光電開發應兼顧生態、空間和人文,並跟環評制度銜接,但如今卻被批評無法回應居民的疑慮、甚至是在方便產業;她認為,光電案場的最大風險不在於空氣、水、廢棄物,而是土地利用的衝突,如果沒有前期評估和對策,衝突會越來越大。

林月琴提到,現有甲級太陽光電板處理業者的年處理量約5萬公噸,遠低於2039年預估需求的10萬噸,而全循環高值化處理量能每月僅650噸,大多數仍為低價值破碎處理,貴金屬回收也相當不足,政府有無具體時程或擴增計畫?

彭啓明坦言,過去光電政策急於衝量,導致討論不足,現在已和各界坐下來談,環境部也會主動研究太陽光電對環境的衝擊,預計1到2年內可以釐清各項質疑。

環境部長彭啓明20日赴立法院社福及衛環委員會進行專題報告,並備質詢。環境部長彭啓明20日赴立法院社福及衛環委員會進行專題報告,並備質詢。(中央社)

合格光電板回收廠僅4家

針對後端處理量能,彭啓明說,光電板後端處理廠大多都在北部,目前僅有4家合格光電板回收廠,丹娜絲風災後,已有數家南部業者有意願設置,會進一步與其討論、協助,希望處理量能可以盡快上來。

國民黨立委洪孟楷則說,未來10年到15年有將近10萬公噸的光電板被淘汰,目前每公斤清除處理費用為30元,10萬公噸就是300億元,但現在經濟部能源署每瓩只收1千元的處理費,算下來可能有上百億的經費缺口,「最後究竟會是誰埋單?」

彭啓明表示,在2019年之前業者無需繳交回收處理費用,因為初期光電設置及回收量並不平衡,因此初步訂定每瓩收取回收費1千元,而考量未來處理費不足,有在討論調升回收資費,預計年底前會和能源署共同提出處置方案。另外,環境部已擬定《廢棄物清理法》、《資源循環推動法》草案,預計也會將光電板回收納入其中。

監院調查揭光電申設問題多

監察院20日通過「太陽光電申設相關疑義」調查報告,建議行政院與法務部等單位應強化協調與防範不法。

報告指出,光電推動面臨機關間協調不足、審查程序繁瑣不夠透明、審查標準不一,以及土地取得困難等多重因素,導致大型案場開發期程冗長,部分外資母公司已評估調降我國投資評級。還有報導指出,有外資業者因開發案遭黑道恐嚇而退出台灣市場。

調查還發現,地面型光電所需用地每年新增面積約全國農地千分之二,屢受「與農爭地」批評,但糧食安全與農業人口老化、勞動力不足、農地閒置或違規使用等多重因素也有相關。

監委指出,我國光電案場開發,多由土地開發業者主導,同時承攬案場施工、電業執照申設等,但部分業者缺乏足夠技術能力與資金,貿然採「以小博大」策略,在取得電業執照後旋即出售股權以賺取多數利益,引發各種亂象。

監委也提到,光電回饋金包括農地變更回饋金與電力開發協助金,但實際回饋至案場所在地的比例偏低。另外,業者為爭取地方支持而提供額外捐款,易形成灰色地帶,遭不法分子藉機勒索。行政院應督同經濟部與農業部,研訂明確的回饋金分配原則與運用範疇。◇

延伸閱讀
鄭麗文當選主席 藍委籲修復分歧
2025年10月19日 | 5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