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光中的米穗 卡那卡那富族的米貢祭

高雄市那瑪夏山區,霧氣還沒散開,卡那卡那富族的米貢祭已在山谷間展開。炊煙裊裊,竹製穀倉前,長老與青年穿著紅藍條紋衣,手裡握著火把與成束的竹枝。攝影家周永田在一旁按下快門,記錄下那一刻的光與火,也記錄了族人一年來對土地的感謝。
米貢祭,是卡那卡那富族一年中最重要的祭典之一。祭典以「米」為核心,象徵祖靈的庇佑與族人對大地的敬意。從舊時起,族人種植小米、玉米與稻米,收成後,會以最好的穀粒奉獻給祖靈,祈求來年豐收。
火的儀式 延續與祖靈的對話
火堆在場中央燃起,青年們分工添柴、護火。長老緩步上前,手持點燃的火把,低語吟唱古老的祈福詞。火光映照在他臉上,也映照出族群傳承的重量。
周永田說:「當我看著他們圍繞著火堆,一個動作、一句祈詞,沒有華麗的語言,卻能感覺那是從土地裡長出來的信念。」
火不只是燃燒的象徵,它代表著生命與淨化。族人相信,火能傳遞訊息給祖靈,也能帶走災厄。火堆燃起的時候,所有人都安靜了,只聽見柴枝爆裂的聲音和遠方鳥鳴。
滿載的穀倉 歲月的見證
火儀結束後,長老與青年移步至竹編的穀倉前。那是族裡保存貢米的地方,也是祖靈居住的象徵。這一刻,老一輩的眼神沉穩而深遠。那不只是穀物的交接,更像是一場文化的傳遞。有人輕聲說:「這是祖先的恩典,要懷著敬意帶回家。」
在火光與米香之間,婦女們早已開始準備節慶食物「年糕粽(’ʉm pʉrʉkʉ)」。她們以蜘蛛抱蛋葉層層包裹糯米與小米,綁成小巧方形,有甜的加了花生粉,有鹹的加入魚乾等食材,再放入大鍋蒸煮。年糕粽象徵團圓與分享,祭儀後會分送給親友與鄰族。長者說:「吃的不只是糯米,而是祖靈賜給我們的記憶。」
卡那卡那富族的生活哲學
米貢祭不只是儀式,它也代表族人對「共享」與「和平」的理解。卡那卡那富族人長久以來以「和」為核心,無論是狩獵、耕作或祭典,都強調合作與尊重。
在場的每個人,從孩童到長者,都有自己的角色。婦女準備分享食物,青年協助搬運,長老主持儀式。這樣的分工,不是制度規範,而是一種自然的秩序。
周永田說:「我看到的不是表演,而是生活本身。他們的動作都不急不慢,像在和土地對話。」
傳統與現代之間
隨著現代生活的變遷,卡那卡那富族的祭典也面臨挑戰。年輕人多半離開部落到都市求學或工作,能完整參與祭儀的機會越來越少。
但在這一天,大家都回來了。彩條衣、鹿皮腿套、羽飾帽再次出現在山林間。長輩教導青年怎麼點火、怎麼捧小米、怎麼包粽。火堆旁飄來的木頭香,像一條線,牽起老與少的心。
火不滅 米不盡
陽光穿過樹梢,照在火堆上。小米穗在竹篩上曬得金亮,煙霧仍在緩緩上升。當火光逐漸轉為灰燼,祭典也接近尾聲。
周永田站在場邊,看著族人一一鞠躬、互道感謝。他說:「那一刻,我想到的是傳承。火會熄滅,但信念不會。」
卡那卡那富族的米貢祭,不是為了熱鬧,而是為了記得,記得祖先留下的方式,記得與土地相依的生活,也記得在火光中,那份屬於山林的安靜與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