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會前夕 陸多家央企禁員工出國

中共四中全會前夕再度收緊對國有體系員工的出境管理。從金融機構到央企,從「年度限次」到「全面暫停」,顯示當局正以「風險防控」之名,推進一場針對體制內人員的跨境行動監控升級。分析人士指出,此舉反映出體制內政治信任的進一步收緊。
中共四中全會召開前夕,北京某央企員工向《大紀元》記者表示,他們內部流傳一份臨時通知寫道:行政與外務部門正在起草正式文件,在文件未發布前,請各部門通知所有員工暫停出國事宜。如有緊急必要項,請另行報備。通知結尾強調:無論持有何種簽證,均須停止出國,各部門務必宣導到位。
多名消息人士向《大紀元》透露,該指令雖尚未形成正式文件,但部分央企已口頭執行「出國一律暫緩」的措施:「連普通員工也被要求交回」、「無論行程是否確定、簽證是否辦妥,皆需延期或取消」。
涉外、能源、金融單位率先執行
早在十一前夕,多位知情人士就已披露,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內部已口頭要求處級及以上管理人員原則上每年僅可申請一次出境,且需逐級審批;該做法尚未見公開紅頭文件。黃金週結束後,相關政策延伸至部分央企與地方國企員工。
受訪者表示,自10月10日起,涉外與能源類央企首先執行口頭「暫停」指令,隨後交通、建設、科技等行業的多家單位也陸續通知凍結出境審批。消息稱,這類通知多以內部口頭或簡訊形式傳達,尚無公開文件可查。多名接近國企外事及紀檢系統的人士透露,這類「預執行」措施常在政策正式落地前出現,用以「先控節奏、後補程序」。
一名北方地區央企員工劉先生說,目前尚不清楚中共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國資委)旗下所有企業員工是否都被限制出境,或僅部分行業執行。也有觀點認為,相關指令或僅屬臨時措施,未必會上升為正式政策。
一名政策研究人員表示,掌握資金流、能源戰略與海外投資項目的單位,被視為「高風險群體」。他認為,這類口頭指令多屬臨時防控措施,但政治訊號十分明確,即四中全會前,中共中央希望全面掌握體制內人員動態,防範高風險職位人員「非受控出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