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大甩賣 光電風電成燙手山芋

去年以來,中共央企和國企頻頻出售轉讓光電和風電等新能源資產。示意圖。(Stringer/AFP via Getty Images)
去年以來,中共央企和國企頻頻出售轉讓光電和風電等新能源資產。示意圖。(Stringer/AFP via Getty Images)

【記者楊旭/綜合報導】

去年以來,中共央企和國企頻頻出售轉讓光電和風電等新能源資產,尤其是最近半年來,5家央企、國企轉讓了19家子公司的新能源資產。業內人士表示,中共的新能源政策從補貼政策減少,到平價上網,再到電力現貨市場自由競爭,造成新能源電站陷入無利可圖的困境,成為「燙手山芋」。

華夏能源網18日報導,據不完全統計,最近幾個月多家央企和國企轉讓了19家子公司的新能源業務,其中東方電氣和三峽集團各轉讓了5家,國家電投轉讓了7家,中交集團和山東能源集團各轉讓了1家。此外,晶科科技和林洋能源兩家民營公司合計轉讓了9家子公司的新能源業務。

根據北京產權交易所、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等平台統計,2024年1月至2025年4月,新能源資產轉讓達百餘宗,其中央企和國企占比超過70%。

2024年透過產權交易所平台掛牌出售新能源電站資產的央企,包括國家電投、國家電網、中廣核、東方電氣、三峽集團、中國電建、中核、中煤、中石油、中國中車集團、南方電網等十幾家。

在此過程中,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家電投」)是拋售轉讓新能源資產的「急先鋒」,累計轉讓旗下近40家新能源公司股權,其中涉及光電、風電項目總裝機容量超3.2GW,交易評估價值約180億元人民幣。

博主「海嶼星河」分析,央企甩賣的邏輯很直接:砍掉低效資產,保利潤指標。巡視組曾點名國家電投「光電大而不強」,要求虧損項目一律清理。

值得關注的是,7月16日,三峽能源發布轉讓曲靖晶瑞新能源有限公司49%的股權公告,轉讓底價僅為1元。公告顯示,該公司由三峽能源持股49%,晶澳太陽能投資(中國)有限公司持股51%。該公司2024年9月18日成立,從成立到轉讓時間不到1年。

除了將正在營運的新能源資產出售外,也有央企終止現有新能源項目。8月15日,中碳航投新能源集團有限公司2025~2026年度光電組件框架採購終止。值得注意的是,該公司隸屬於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為央企旗下企業。

另外,據「數字新能源DataBM.com」不完全統計,自8月以來已有9個光電項目接連終止,其中包括項目採購終止、EPC總承包終止及項目建設終止,涉及規模共計1,586.787MW。同期,還有多個項目出現了暫停、廢標、延期等異常動態。

大量電站無利可圖

風電光電新能源項目曾經被稱為「現金奶牛」,但現在卻被民企、央企接連大規模出售,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電站的收益率低了。

國家電投2024年終止了山東那仁太新能源100MW戶用光電項目,公布的原因就是其淨資產收益率僅1.8%,遠低於7%的資本金收益率底線。

而這並非個別現象。某央企在2024年中工作會議總結中表示,近年來新增新能源項目有近40%無法實現承諾收益率,部分項目持續虧損,甚至投產即虧損,新能源已呈現出「增量不增利」局面。

電站收益率降低、虧損的背後則是電價的暴跌,甚至是負電價。據《大紀元》報導,經濟大省江蘇6月的電力交易合約均價暴跌24%,廣東則下跌了8.3%。而電力現貨市場情況更糟,山東、浙江和內蒙古的電力交易即時價格均出現「負電價」;1~5月,內蒙古現貨市場出清均價暴跌52%。

依靠政府補貼 缺乏競爭力

中國光電產業都是依靠政府補貼、津貼來盈利的,但隨著中共逐步將新能源電價納入市場定價機制,不但補貼消失,新能源電價也大幅下行。

今年2月,中共發改委〈關於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的通知〉(業界簡稱「136號文」)明確要求,新能源項目上網電量原則上全部進入電力市場,上網電價透過市場交易形成。這意味著分布式光電的電價將不再由固定價格主導,而是與市場供求關係緊密相連。

過去,新能源電量享有被優先收購的權利,帶補貼電價甚至高於火電,但短短十餘年間,電價呈大幅下行趨勢,甚至一些地方出現負電價。間歇性、不穩定性,導致風電、光電無法即時響應電網或者用戶需求,因而在電力現貨市場中沒有競爭力,成為「燙手山芋」。◇

延伸閱讀
美關稅衝擊 傳產業首當其衝
2025年08月19日 | 3天前
成人健檢 肥胖率高達7成
2025年08月18日 | 4天前
MLB/哈波雙響砲 費城人轟退水手
2025年08月19日 | 3天前
北京閱兵演練 部分武器曝光
2025年08月19日 | 3天前
OpenAI阿特曼:AI市場泡沫正在形成
2025年08月19日 | 3天前
川普擬廢郵寄投票和投票機
2025年08月19日 | 3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