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金隆:虛擬資產波動大 台穩定幣具發展空間

幣圈(加密貨幣相關社群和生態系統)11日上演「史詩級爆倉」事件,引發全球市場震盪。金管會主委彭金隆13日指出,漲跌劇烈是虛擬貨幣的本質特性,尤其加上槓桿操作,更容易導致資金全數出場。他強調,金管會將推動專法以納管虛擬資產,至於穩定幣方面,台灣仍有發展空間。
金管會規劃的《虛擬資產服務法》草案將以專法架構建立監理基礎,禁止現金交易、要求透過法幣帳戶往來,藉以降低洗錢及詐欺風險。6月底已報行政院,各部會正進行審查,期盼能盡速完成立法。
彭金隆說,這次爆倉事件除了反映虛擬幣波動劇烈的特性外,也突顯槓桿交易的高風險性,若是做4倍槓桿,一旦下跌20%,基本上全數出場。虛擬資產交易必須有監管架構,待專法通過後,將陸續訂定7項子法,完整建立監理體系,強化對投資人的保護。
民進黨立委吳秉叡問及,台灣是否需要發行穩定幣?彭金隆回應,就國際貨幣清算角度來看,新台幣並非國際通用的主流貨幣,穩定幣以美元或其他強勢貨幣為主,但許多人推測,未來現實世界資產(RWA)代幣化將越來越普遍,甚至成為國內的支付工具,所以本國幣別的穩定幣還是有存在空間。
吳秉叡擔憂,一旦發行穩定幣後,銀行角色可能消失,且政府打擊詐騙的難度可能升高。彭金隆表示,對固守於傳統業務的銀行來說,虛擬金融的挑戰是不可知的領域;打詐部分,目前禁止虛擬資產服務業者採用現金交易,必須透過法幣帳戶交易,這樣KYC(know your customer)就會非常清楚,至於跨境交易的追蹤,必須與國際合作。
彭金隆補充,金管會的草案未明定穩定幣的發行者僅限金融機構,初期將由高度監管的金融業者試行,但不排除未來讓其他主體參與。台灣將採取「不冒進,也不落後」的策略。
據金管會統計,截至9月底更新完成洗錢防制登記的虛擬資產業者已有9家,另有18家舊制業者不得再提供相關服務。金管會檢查局長賴欣國表示,今年檢查了12家業者,部分業者涉及不法現金資料,已提供名單給檢警調單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