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育人員虐童頻傳 專家:過度重視學習成果

近年來,托育人員虐童案件頻傳,嬰幼兒托育現場到底發生了什麼問題?實際上涉及的面向相當廣泛,包含低薪、人力不足、職前或在職訓練不足、缺乏心理輔導機制、師生關係不佳等。專家指出,私幼案發比率較高,恐與過度重視學習成果有關,而公幼則需面臨特殊生難題。
教育部2023年訂定《教保相關人員違法事件調查處理辦法》,高雄市政府教育局也建立了兒虐通報系統。高雄市議員李雅慧指出,高雄市2023年整年度通報兒虐事件有64件,其中有37件成案,比率超過一半;而2024年全年通報數是89件,真正成案26件;今年截至8月止已通報63件,顯示不論是家長或吹哨者,都非常重視兒虐問題。
不過,沒成案並不等於兒虐事件不存在。李雅慧認為,依該《調查辦法》規定,想成案須符合5個條件,若吹哨者隱匿真實姓名、沒有監視器畫面等直接證據,或是檢舉後基於其他考量而撤案都會導致無法成案,因此不當管教或虐童事件很可能存在黑數,「目前的教育現場,真的是有悶燒的情形」,盼能從制度面設法改善,讓托育環境能更好的運作。
高雄市議員張博洋表示,包含政府機關、托育業者、家長等各方,原本都應該是彼此合作的對象,共同改善整體環境,但彼此間的信任卻因一次次的虐童案而破裂。家長在意的是知而不報、知而不辦,政府則可能面臨法律工具上的不足,而對業者來說也有人力或經營成本上的問題,大家都是為了捍衛自己的權利,希望能找到一個多方的平衡點。
高雄市議員陳慧文強調,第一線的托育人員都是戰戰兢兢、充滿愛心,在教育我們的寶貝兒童,他們是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根基,不要因為少數個案就抹煞大部分人的努力跟付出;但實際上確實存在一些害群之馬,每一次爆發虐童案,就如同在平靜的湖面中投下巨石,在社會上激起很大的漣漪,讓社會與家長對托育系統的信任逐漸崩解。
不當管教案例私幼比公幼高 與課程的目標有關
「現在的托育現場對老師其實不太友善」,高雄市兒童教保協會理事長陳俊良坦言,他經常遇到托育人員離職的原因是基於其父母的要求,家人很擔心自己的孩子「誤入歧途」,好好的工作竟然做到要上法院、成新聞主角;全高雄市有約有700家公私立幼兒園,有90%以上都是好的業者,但只要出現1件案子就會毀了大家,每次看到新聞,隔天他就會收到辭呈。
台南大學幼兒教育系主任翟敏如觀察,私立幼兒園發生不當管教案的比率較公立幼兒園高,這與課程的目標有關,若老師只注重學習成果而非過程,就會加強反覆練習某項技能,或是做一些與能力不相符的事,例如以過多的簿本練習來達到小一該有的程度、孩子不斷排隊給老師檢查功課,當表現不如預期時就容易對孩子產生負面情緒,造成師生關係緊繃。
翟敏如也提到,在托育現場經常聽見「你再不怎樣,我就怎樣」的威脅、恐嚇語言,或「你就是不乖的孩子」等貶低話語,甚至是「你快點!快點!快點!」等焦躁語氣。但在兒童的情緒發展過程中,師生關係是很重要的影響因素,應該要營造正向的環境,首先老師要有穩定的情緒,並使用正向的語言,這是在師資培育中需要加強的部分。
此外,特殊生也是托育人員在現場遇到的另一大難題。陳俊良表示,現在的特殊生人數非常多,一間幼兒園有5至10人都很常見;尤其是非營利幼兒園、公共幼兒園更多,而且不得篩選。但園方收托時不知情,有的甚至連家長本身也不知道,一個班級中只要有1名特殊生老師就會很辛苦,但目前除了教育部補助公幼申請特教助理以外,沒有其他機制。◇